>>> 2006年第1期

中华名人饮食缘之二十五

作者:盛仰红




  612、车耀先1929年在成都开设努力餐餐馆,首先推出当地未有的“海味红烧什锦”,做法用公鸡肉、猪舌、肚、心、肺、猪腿肉、海参、鱿鱼、香菌、玉兰片、白果、板栗、鲜胡桃仁等十余件,红烧时加料酒、冰糖,用12寸大盘,可供4人食用。食客评语是质高、味厚、色鲜、价廉、营养10个字。
  613、李人不当成都大学教授,和妻子开办小雅菜馆,每天都记流水账,卖什么菜,都有计算,以至后来他把这些都写进《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使这部书也成为研究川菜川味十分可贵的资料。
  614、美籍女作家陈若曦和丈夫段世尧来成都,首先就是前往市美轩川菜馆。段世尧赞美凉拌毛肚,说是与在成都吃过的毛肚火锅,两相比较,变热为凉,正说明川菜川味的多样化,而陈若曦尤赞赏八宝锅蒸,它是在炒面加油时再下功夫,另加上内江蜜饯,既甜又烫。
  615、柴德赓教授一生嗜好就是饮茶。王起有《茶酒论》相称:先生读史不知倦,夜夜揣摩到夜半,蝇头小字忽跳行,朱笔眉批渐零乱,此时正要碧螺春,建牙为子策奇勋。
  616、周瘦鹃早年创办《家庭》副刊时,每期开列一张《一周食谱》。
  617、金庸不同意其著作成为“金学”,但他说办个“金庸茶馆”倒可以,年纪从九岁到八九十岁,泡一杯龙井茶,谈谈小说中的错误。
  618、任二北把平生从事唐代文学的教学和著述生涯,比喻为敲锣卖糖。
  619、吴铁成为上海市长时托求弘一法师墨迹,不与。吴即以50银元盛宴相请,仍拒绝。弘一写了一张便条相告:“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下面署名并盖印章,以示郑重声明。吴得之大喜,便请人用红绸裱糊便条。
  620、苏曼殊某日晚召李民饮酒于上海某酒家。酒后说:“今晚月色大佳,何不同往苏州一游?”李欣然说好,两人即购票乘车往下,翌晨即返。
  621、柴德赓在苏州师院教书时,在学校后门外某小饭馆吃包饭。某日他偶尔与老板谈及家乡诸暨豆腐很好吃,于是老板就每日给吃一个豆腐制作菜,有时甚至给发酸了的豆腐。
  622、奉系北京市长周大文解放后开了一家小饭馆,亲自掌勺,以清蒸鱼最脍炙人口。陈毅知道后说:“我和周大文是同行,我这个上海市长倒要尝尝他北京市长的菜,向他学手艺呢!”
  623、盛光伟为成都书法大家,最喜罗国菜制作干烧鱼翅,说他配菜用新鲜南瓜藤于翅汤四周,称是如“王宫舞画墨龙,生动有致,泼墨神奇,画中王宫舞,菜中罗国菜”。
  624、李人对菜肴起锅时放“明油”(猪油)颇为反感,一则菜已做好,又增加了动物脂肪,二则与早先下锅的油在温度上不一,也不好吃,烦而带腻。他说:“搞成非驴非马,降低川菜传统质量。”
  625、陆文夫认为现割现炒的韭菜,肥、滑、香、嫩、鲜,最好吃。他以杜甫到卫八处士家吃韭菜诗句为例:“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佐证与诗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韭菜。
  626、湖南厨师石荫祥为毛泽东制作家乡菜红煨野塞菌(扣子菌),将菌子洗净后,再用鲜鸡汤煨,香味扑鼻,但当端上桌后,才发现鲜菌里还有白蛆似小虫在。他想端走另换一盘,被毛泽东发现,问为什么?在得知实情时,毛却幽默地说:“野塞菌里有虫,说明无毒,味道更鲜;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627、张铁夫刀工极好,下厨顷刻即能将黄瓜、胡萝卜切得非常细,拌成凉菜,时称一绝。
  628、夏泽红以朱自清名篇为题,2000年12月在北京开办荷塘月色素食馆,它以寺院素食为主体。开张之日,净慧大和尚还主持了洒净仪式,并题写“日日是好日”词。
  629、邓小平70年代初重返北京后,有次对来访的童小鹏谈在江西新建时,上午监督劳动,下午即在家搞家务、种蔬菜。他说自己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学会了做馒头,发得很松。
  630、朱德1945年1月为纪念在山西榆社被日寇杀害的美国延安观察组惠特尔西上尉,特将观察组就餐的食堂,题写为“惠特尔西纪念堂”。
  631、郭沫若1962年11月游厦门南普陀寺,午宴中就寺庙素菜单做了文字润色。他先将各道菜名排列、修改,编成了一首顺口溜:“一层腐皮红腊面筋,腐竹酥白碧青,南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长生果,酸卤菠萝,甜炸酥酡,三杯茅台,醉得不亦乐乎?”宴罢又吟诗五律:“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632、冯玉祥任国民军总司令期间,对家庭伙食有具体安排,即自己和夫人每天菜金4角银元;随从人员2角;但家庭教师为6角;接待朋友一般每人为8角,但远道而来又是贵客,如李烈钧、于右任则每人菜金定为2元。
  633、张作霖为东北胡匪,后受赵尔巽招安。张此后虽青云直上,于赵恩念念不忘,每次由关外到北京,必定先到北兵马司用沐恩的红单帖请安,拜偈时,从不忘带上松花江白鱼哈尔滨巨蟹为礼。
  634、车辐酷爱饮绍兴黄酒,善于烫黄酒。他说:“黄酒最好烫到60℃~70℃左右再喝,对人体有好处,且酒中的酯类芳香物质蒸腾,使酒更加芬芳。”
  635、名厨张雨山为毛泽东做泡菜,毛颇为满意,当知道他爱吃酒,每天中午需吃一杯大曲,特地送了他长颈瓶的泸州老窖两瓶,张喝完后保存了两只酒瓶。
  636、曾国华在纽约荣乐园做厨师,某天中国大使馆宴请基辛格国务卿,他制作的川菜糖醋脆皮鱼,在每条鱼两侧用刀划成深浅一致的花纹,出锅后仍色泽金黄,造型美观,再配上葱白、葱叶、泡辣椒丝,青、白、红相间,兼有特制鱼香散发,以致当分菜的招待员要将盘子端走时,基辛格急忙说:“请别端走,全部留下吧。”
  637、吴白抗战时在成都授教,某日在荣乐园尝名菜“金钩玉笋”,此菜尖头圆身,如小嫩笋尖,且以鲜鸡汁烧之,色彩清淡,但当他细观后,发现上隐约有小粒,竟仔细品味,方知此乃玉米初生之小嫩包。
  638、叶浅予、丁聪、沈峻、郁风在北京紫竹院东坡餐馆尝川菜大加赞扬,四人即联句成篇:出堂堂乎峨眉(叶);回津津之佳味(丁);旨甘调以充饥(沈);芬馨发而协气(郁)。并由黄苗子书之,悬挂于餐馆。
  639、郭沫若抗战时在重庆,最喜欢吃清蒸鱼头,每逢宴会有此菜,下箸最多。盖此菜鱼颈四周蒸成极嫩极软有如藕粉似胶汁,清蒸中再加香菌、南腿;所盛大蓝花碗里薄薄一层原汁油面,油而不腻。
  640、谢添不喜欢花花草草,有人采访他与名花爱好。他说:“我喜欢的花实在是太香了。它们依次是腰花儿、韭菜花儿,还有天津十八街的大麻花儿。”
  641、冯玉祥老家安徽巢县有腌菜作佐餐的习惯。在他率军屯扎塞上时,就每天叫人把有半人高的11只大缸里所腌白萝卜逐一翻遍,取出所需吃的,同时又向缸里补充。
  642、北京大学陈贻教授爱喝咖啡,但不加糖。他说:“我喝咖啡从来不加‘伴侣’不加糖。咖啡嘛,就是品个苦味儿!”
  643、刘一平和萧石朋为长沙美食家,两人都善于开菜单!刘善于使一桌酒席菜肴,令人爽口充肠,绝不厌腻,他的菜单被称为“刘单”;萧善于为三五人小聚点菜,清鲜适口,价廉物美,他的菜单被称为“萧单”。长沙人有“大宴遵刘”“小酌从萧”之说,两单都为人珍藏。
  644、程砚秋好酒量,而且是要喝得六七成酒,上台可以嗓子高低音并出,又冲又亮,特别悦耳。因而每逢有金仲荪同逛北京东安门市场,饮酒必至森隆西餐部,切上一盘熏酱腊切,一份牛尾汤,再加上一大瓶上海绿豆烧,他认为这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