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洞庭西山行

作者:徐赋葆




  车过跨湖大桥,那一长条跨湖公路便撕破了蒙轻纱般的薄雾,让旖旎的西山如浴后少女般清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西山是太湖上一个小岛,与洞庭山一脉。过去到西山,都需用船摆渡,因此,游人很少。而今直通西山的公路穿湖而过,西山也因此热闹起来。我有一位学生过去作为“上海知青”在此插队落户,于是乎在此成家立业,开了一家度假茶室和小饭店,应该说小有成就。去年金秋十月,趁国庆长假之际,偕几位过去的学生到西山一游,顺便造访这位在此创业的校友徐文平。
  车行驶在太湖边的公路上,绿树荫翳,草木繁芜,无数果实蓬蓬的桔树隐藏在枝叶崴蕤之中,有的已露出点点橙黄,仿佛洒落在万绿丛中的颗颗黄金。文平所在的小镇地处岛的边缘,人口很少,还是个有待开发的宝地。据文平说:“这里原来因为交通不便,人少地多,可无价地任意选地造房,现在,已由政府规划开发,比过去热闹得多,地价也就节节攀升,自然奇货可居了。”
  清晨,熹微的晨曦中依然笼罩着溟的雾纱,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潮气,凉飕飕地沁人心脾。我们的小车迎着洒落下的细雨,向着西山的几个景点驶去。我的这位昔日的爱生,虽说已年过知命,在我面前依然如当年般地调皮。还常常回忆过去,互相调侃。有时甚至还将我这个老师过去的趣事拿来开涮。毕竟三十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自不免感慨万千!
  车至禹王庙,这是一座刚开发的小庙。说是禹王庙,其实和大禹“混身不搭界”,大禹从未来过此地,只是当地人借他的大名来镇山压水而已。庙的旁边有一小山,热心的司机小周驱车而上,这里倘无自备的车辆大概是很难涉足而游的。从山上眺望四周,苍茫的太湖尽收眼底,空宇寥寥,烟波浩渺。可惜山上竟然是一座刚开发的公墓,环顾四周,翠柏森森,绿叶萋萋,隐隐然有一番感叹,长眠在这山水旖旎的土地上,不知是幸还是悲?人生苦短,有多少事能在回忆中永恒不朽!
  西山盛产蜜桔和白果,更有久负盛名的“大湖三白”——白水鱼、白米虾和白银鱼,太湖的大闸蟹也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我们在这几天已品尝了几次,因为新鲜,味道还不错,价钱也不贵。那白水鱼大多是清蒸,保持它原汁原味的鲜美,银白色的鱼上洒上一些嫩黄的姜片和青绿的葱丝,吃上一口,鲜嫩无比,只可惜细刺太多,我嫌烦,因此只挑了一些鱼肚尝鲜。银鱼炒蛋则是这里的名菜,黄白相间,鲜嫩可口。我在家中也曾烧过此菜,那银鱼总烧不出鲜嫩的味道。文平还以东道主之名招待了我们一顿晚餐,品尝了这里的太湖大闸蟹。当然,大闸蟹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我不是行家里手,实在吃不出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与太湖大闸蟹有何区别?只可惜当时蜜桔尚未成熟,清淡的带点酸,我们也就很不感兴趣。
  也许厌烦了都市的嘈杂,我们寻觅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很冷落的小山岛。山脚下的池塘边有一棵近千年的大树,树围需几人才能合抱。枝叶葳蕤,苍郁葱翠。池塘中还有几只白鸭在绿水中悠悠而游。好一派江南风光!大家都不由纷纷合影留念。我们沿小路蜿蜒而上,两边尽是红橙橙的石榴,沉甸甸地挂在树上,有的还散落在地下。当地村民热情地送了我一只大石榴,足有半斤多重,那玛瑙般红的点点榴肉煞是诱人,清甜中带点酸。不一会,到达山顶,顿时眼前一亮,沧溟的太湖就在脚下,远处还有几座若隐若现的山岛,犹如海市蜃楼。此刻清风扑面,心神为之一畅。
  临走前,文平送给我们每人一袋这里的特产——西山蜜饯。因为这里盛产蜜桔等水果,文平也曾开办过一家蜜饯厂,所以这里的蜜饯也是很有名的。
  归途中,我们又在太湖边刚开发的“湿地公园”游览一番。朴实的木桥廊直通过芦苇丛中,别有一番风味。里面还建造了一座茶室,用稻草做屋顶,门窗也按照农家的格局,又略添一点现代的设计,连厕所也按此格调设计,与湿地公园的自然风貌融为一体,别具一番匠心。路对面有一“侍郎墓”,此人在明朝曾任工部侍郎一职,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就是此君设计的。我只是在对面凭吊一番,也算对这位故人一番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