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黄篮头的魅力

作者:珊 珊




  现在要吃南翔小笼,自然不必赶去南翔,一如吃北京烤鸭,并不一定非得赶去北京。但如果有可能,我们仍会更愿意品尝原产地的产品。因为此时冠以产品前的地名,已成为一种符号。当人们承认这样一种符号时,已经下意识地接受了一种既成文化,一种观念,正所谓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哪里都买得到龙井茶叶、嘉兴粽子、南京板鸭等,但我们在路过原产地时,一定会买一些当地特产作手信带走,好像非如此就会错失什么似的。
  所以,那日去南翔, 自然不忘带走一些南翔小笼。本来只是当作惯例,不料看到那合在两只“扁”的竹算内,面上盖着一张红纸的南翔小笼,心里即时涌起一股意外的惊喜.这样拙朴这样本土的包装,别来无恙!
  看惯了太多的高科技包装、白色污染(发泡盒)包装、豪华型甚至超豪华型包装,偶然触到这样“原始”的“粗糙”的包装,竞勾起了一份久违的记忆。
  这种竹子编的篓篮,老上海俗称“黄篮头”,多用来装水果、腌腊货,上面再覆一张大红的腊光纸,上面用租粗的黑字印着商铺名字,十分醒目,配着简单浅白、直奔主题的广告语:“四时鲜果,送礼佳品”、“品质上乘,独此一家”,“经济实惠、价廉物美”……少小时走亲戚或有客上门,手里总会拎着这样一只黄篮头,十分坦白地露出里面的物事,新鲜不新鲜一目了然,决不会在华丽的包装外蕴藏着腐烂隔宿的东西。
  少小时每逢春节,弄堂里进进出出的,更是人手一只黄篮头,一家大小穿着新衣服喜滋滋地,整条弄堂洋溢着一股喜气。那时的人情就是这样质朴,小小一只黄篮头,足以盛载深深的祝福。
  节日一过,家里厨房总会叠起几只空黄篮头的盖子,在烧红烧肉或红烧蹄髈时,砂锅底垫上这样一只黄篮头盖,焖出来的肉会更香,最主要不会粘底烧焦。
  没料到,当我们连月饼盒都越做越豪华时,在离市区咫尺之距的南翔,仍可看到“黄篮头”的包装,那手工编织的“黄篮头”,盛装着手工捏制的小笼,相映相辉,传递着一份已悠悠远去的农业社会余韵。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当我们享受着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时,往往又会很留恋“日出而耕, 日落而患”那种意境,其中透露出强劲的生命力与不容质疑的力量。
  拎着沉甸甸的盛载着南翔小笼的黄篮头,想着吃空后可放在砂锅底烧烧红烧肉,这才想起,已有多久家里未烧红烧肉蹄膀了,如今吃肉都吃怕了,偶然想吃也没人烧,反正店里有的是“外婆红烧肉”!今日我们的“食”,早已走出仅是满足口舌之福的初级阶段,更享受的总是一种境界,一种纯属很私人的情结。
  都讲这是一个推崇包装的年代。
  但包装决不等于豪华。
  南翔小笼那拙朴的包装,如同一个穿着蓝印布小褂的水乡少女,那样融合,那样相衬。当然,对名驰天下的南翔小笼“黄篮头”只是一个细节,但是细节也是要注意经营的。
  但愿正宗南翔产地的南翔小笼能永远保持它那份朴实亲民的细节。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