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西欧的中国餐馆一瞥
作者:邱伟坚
开在西欧的中国餐馆,适应当地人的消费水平和审美观念,店堂装潢考究,陈设精致,处处体现中华民族特色。踏入店堂,金龙银凤大红灯笼如来菩萨瓷器花瓶满目皆是,主色调均为大红色,桌布乃至筷套均如此。在德国莱比锡的一家饭店里,老板在店堂一侧布置了假山竹林水池等造型,让人不由产生高雅的氛围,多少也让人忘却这是在异国的土地上。
说完全一样也不可能,稍加观察也能发现许多入乡随俗的地方。譬如餐桌是西式的长条形,每一个客人面前的餐具除了一副筷子外,必然还有不锈钢的刀叉,菜单则以当地国家的文字印制。外表有变化,菜肴的口味变化则更大,所有的菜肴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味,厨师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欧洲人忌咸,偏好酸甜,于是所有菜肴明显比我国人少咸多酸偏甜。中国菜进入异国也是这样,外国食品进入中国也是这样。那次在意大利高速道路畔的休息地吃匹萨,里头的配料可比我在国内吃得酸多了,店里的女服务员为表示对中国客人的友好,又捧来好几袋番茄酱,外加几大袋炸薯片。薯片被笑纳了,众人对送上的番茄酱只好连连摆手,因为酸得实在吃不消。
中国餐馆与国内饮食习俗也有所改观,基本是按照欧美人的习惯上菜。入得席来,先是上一壶花茶,然后上汤,无非是紫菜蛋汤、番茄蛋汤、大白菜番茄豆腐汤之类,算是开胃。尔后是正菜,有红烧猪肉、红烧排骨、油炸带鱼、洋葱土豆炒肉片、麻辣豆腐炒蔬菜,最后是一盘水果。每家餐馆大都如此,论品种论口味,与国内餐馆自然无法相比。他们不需要挖空心思搞“创新菜”、“品牌菜”,不需要在高手林立的餐饮市场另辟蹊径拥有特色,但是他们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需要过硬的卫生环保环境要求,欧美人在这方面绝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在西欧的中国餐馆吃饭,最诧异的是同胞之间的漠然。可能这几年去欧洲的国人越来越多,店主对来自大陆的华人早已没有了“异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热不说,相反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白的冷漠。中国人进入店堂,一律安排到楼上或角落里入席,近门口的座位绝对不会留给你的:他们担心中国人吃饭时大声喧闹影响生意。同时在好几处中国餐馆都看到了反用中文标示的告知:“本店谢绝自带酒水入席”——乖乖,在中国本土也开始在整治这种霸王规定,想不到在异国却有生存之地;“本店电话传真机谢绝外人使用”、“禁止大声喧闹”、“禁止吸烟”等等告示语,仅有中文而无其它语种,见着这一切真想扭头就走。心中明白是出游的同胞中的某些人将劣习带到了国外,造成了店主反感所致,但心中的不舒服也是实实在在的。
在法国巴黎的一家中餐馆,听说了这样一个事例,有对在国内颇有名气的歌星伴侣上这里就餐,恰好被中国留学生瞧见,于是上前请求签名,结果遭到拒绝。以管窥豹,海外华人的精诚团结互助合作是不尽如人意的。
欧洲旅游15日,所有的中餐馆吃过后并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最后一餐是在慕尼黑宫廷啤酒馆,人家那里并不禁止吸烟与喧闹,相反德国人在里头载歌载舞,隔桌还相互碰杯说话,里头的声音比上海小菜场还热闹。桌旁坐着一行中国人,看人家又是喝又是闹又是唱又是跳,俨然倒看不懂:莫非这是在中国本土的大酒店里?导游介绍说这里天天如此。欧洲人让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