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素食谭之三:四时蔬果

作者:云西居士




  蔬菜瓜果味美而不雷同,时令性强,生长有序,令人犹过山阴道,目不暇接。
  一开春,大地刚披上点点翠装,马兰头、枸杞头、春笋(竹笋)便破土而出,争着抢着登上每家的餐桌;冬笋也不甘落后,索性倚老卖老,摇身一变,成了毛笋,让人刮目相看;油菜在开花结籽之前,硬是长出一枝苋来,虽老犹新;韭菜多年宿根,是个老寿星,但在每年初春,恰似系着花裙的少女,亭亭玉立,“三月里的韭芽芽,羡煞佛爷爷”、“田畦剪韭胜肉美”,一过端午,虽渐入老境,但重阳过后又能返老为童,被誉为“佛开口”;卷心菜几乎全年都有,在初春却有一个特别的品种,松松的叶片,卷而不紧,形状如牛的心脏,人们干脆直呼为牛心菜,真讨人喜欢,嫩得好像会滴出水来似的。这些先锋刚登场,还来不及安营扎寨,大部队已紧紧跟上了:米苋、茼蒿、莴苣、黄瓜、蚕豆、蒜苗、茄子、青豌豆、番茄、土豆、鸡毛菜、茭白等都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赶着来。
  而后春幕尚未完全落下呢,夏季的骁将们已提前登场了:冬瓜、丝瓜、苦瓜、扁豆、豇豆、花生、草菇已迫不及待地赶来报到。
  夏幕徐徐启动后,春笋虽开始悄悄地退场,把位子完全让给了茭白,却又心犹不甘地留下一批扁尖、咸笋。春韭的风光已过,开花之前含苞抽茎时,恰如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韭菜花的细茎,嫩产带脆,爽而不韧,正显示出一种成熟的美。毛豆可是个主将,步履稳健,从初夏开始,一直到中秋之后才从容不迫地离场。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莲心、塘藕、菱角、栗子、白果、芋艿、山药、萝卜、嫩姜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冬季尽管一片肃杀,却仍有青菜、大白菜、菠菜、慈菇、荸荠等撑着市面。因此,这些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这简单的叙述中便可见一斑。
  如今渐渐地不一样了,种植者为了赶时令卖俏价,已到了让人看不懂的地步。试想还在严冬腊月,货摊上竟有马兰头、春笋供应了,连带荚的鲜蚕豆也在凑热闹,能不让人惊奇么!可是因为价钱贵,也乏人问津,而真的到了正常的上市当口,因为已经见久了,不觉得新鲜了,岂不令人扫兴。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过犹不及”,事实也正是这样,一旦达到一应俱全,无更替、无取代时将会如何呢?每天去菜场看到的几乎是只只老面孔,品种虽多,却又好像都才刚吃过。试想一出戏,没轮到上场的角色都挤上了台,而该下场的却又赖着不走,这还有戏让人观赏么?
  西晋有个何曾,任丞相、太傅之职,生活十分讲究,尤其是饮食,每天所费达10万钱,可他却常叹息“无下箸处”,故而历来将他列为奢侈的典型。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他在吃的方面花的钱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在能办到的范围内什么也不缺,须知多而全与新而奇是很难同步的。
  尽管“先时而食”、“后时而食”为老饕们所崇尚,其实这只是少数人用钱买个稀罕罢了,无碍大局,与当前的一窝蜂有本质的区别。
  已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譬如米苋,初夏见斩(眼下初春已涌市),恰逢黄鱼汛期,人们用来烹调羹汤,如“米苋黄鱼羹”,尽管价格贵得出奇,好在用料不多,不必论斤买,几两足矣,人们也就此乐意尝新,何况当时黄鱼价贱。但一到立秋,因其性甘凉,讲究一点的人家就不再买来吃了;差不多时间上市的茄子也一样,性味与米苋相同,“秋后者微毒,病人勿食”!有此警示,当然到时候也就落令了。这样有起有落,才会感到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其实当今的棚栽技术,对于蔬菜瓜果,不仅是提高了产量,还延长了令期,改良了品种,对于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绝对是有益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掌握好一个合适的度,犹如一具高质量的乐器,一定要有高技术的演奏,才会有悦耳动听的曲调,倘然胡乱地弹奏,恐怕也会让人受不了的。
  蔬菜瓜果当令时,正是集天地之精华的最佳时刻,是口味最好的时刻,是对人体最有益的时刻。
  选购时,常见有些蔬菜外观新鲜得出奇,比长在田里时还神气,这往往是收割后在河水中浸泡了一夜的结果;倘河水洁净倒也罢了,若有污染岂非得不偿失!污染物质吸收进去之后,虽洗也难净了。
  此外,有些蔬菜瓜果,或形状怪异,或奇大无比,这种失常,听说是因为施了助长的生长素所致,能助长增产原也应该是好事,但这类生长素据称有可能对人体不利,尤其是孕妇和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