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大爱(上)

作者:石玉录




  1
  黑风谷位于中国五大河流之一的淮河源头,顺着黑风谷往上一直走是太白山,太白山是方圆数百里的最高峰。太白山分水岭以南是湖北省地界,以北是河南省地界。湖北省地界的水流入了长江,故为长江流域;河南省地界的水流入了淮河,故为淮河流域。在太白山分水岭以北两米处有一眼井,人称淮井,平时淮井的水离井口两米来高,但有时淮井的水会溢出来。淮井的水一溢出来淮河便要发大水,溢出来越多发的水越大。淮井的水从何而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说淮井直通东海,淮河发大水缘于东海龙王发脾气,东海龙王发脾气时气一鼓,便把东海里的水鼓到太白山了。于是,淮井的水便溢出来了,于是,淮河便发大水了。这显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淮井是否通往东海仍有些人半信半疑。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淮井里放了两只白翅膀的黑鸭子,然后在井口上盖了块大石板,一个月后,人们便在东海里发现了这两只白翅膀的黑鸭子,这就是说,淮井真的通往东海。是不是真的咱先不说,但淮井的水是淮河的第一掬水则是千真万确的。
  黑风谷峰峦叠嶂,沟壑交错,在这些峰峦间、沟壑边生长着马尾松、杉树、冬青树、檀树、椿树等无数种树木,还生长着灵芝、木耳、天麻、何首乌、山参等珍贵药材及许多奇花异草;生活着金钱豹、羚羊、野猪、狗獾、果子狸等动物,还生活着秃鹫、猫头鹰、野鸡、百灵、画眉等珍奇鸟类。黑风谷丰腴富饶、物华天宝,人们在黑风谷砍柴、打猎、采药、采野果,黑风谷养育着淮河源头的人们,人们也爱黑风谷,将黑风谷看成金谷、银谷、聚宝谷。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黑风谷内的万物悲悲喜喜,生生息息、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故事。黑风谷像个风情万种、阅历丰富的女子,感受了无数恩恩爱爱,历经了太多的人间沧桑。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上午,在通往黑风谷的山路上走着许多人,打头的是一男一女。他们是胞兄妹,哥哥叫金哥,妹妹叫竹叶。哥哥在前,妹妹在后,兄妹二人神情肃穆,一言不发地走着。山路崎岖,哥哥不时转身拉妹妹一把。他们后边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一些干部模样的人。大家扶老携幼,互相搀扶,紧随在金哥和竹叶的身后。大家也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是低声交谈几句,言简意赅。从众人严肃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大家将要干一件大事情。
  什么大事情?接人。接谁?接金哥、竹叶的爸妈,我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已隐居黑风谷二十多年的周栓柱和于灵芝夫妇。
  
  2
  事情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这天一大早,响水潭生产队来了个背枪的人。
  响水潭之所以被叫做响水潭,是因为黑风谷的山水流出山口不远要经过一处绝壁,绝壁下方是一口潭,山水从绝壁落入潭里,发出的声音很响,尤其是山洪爆发时,响声能传几里远。人们便给这口潭起名响水潭,响水潭边的这个村子叫响水潭生产队。
  背枪的人来到生产队长门前,叫道:“队长,队长。”声音像敲一口钟。
  队长正在家吃饭,听到外边这敲钟一样的喊声,忙端着饭碗出来。
  “队长,再让柱子给我帮个忙。”背枪的人大咧咧地要求道。
  “中,中。”队长忙点头应道,端着碗领着背枪的人朝外走去。
  背枪的人姓刘,是县委后勤科的科长。刘科长一脸络腮胡,身材五大三粗,手指头像胡萝卜一样,一看就知道是转业军人。那时候,国家经常安排转业军人到地方上当官,人们便叫他们“老转。”“老转”们来不但都带有自行车、缝纫机等紧缺物资,还都带着个好看的媳妇。尤其是那媳妇,一个比一个俊俏,眼馋得当地男人们眼珠子都要掉下来。
  刘科长在部队是个副团长,副团级和地方上的副县级应该是一个级别,可是,刘科长到地方上只给安排了个正科级。刘科长不服气,可又没办法。更让刘科长憋气的是地方上纪律松懈,干啥事都拖拖拉拉,干的没有说的多,不像部队纪律严明,干啥事雷厉风行。刘科长看不惯,便好嚷嚷,有时还找县委书记提意见,县委书记开始还陪着笑脸倾听这位原部队刘副团长的意见,后来脸上的笑容便没有了。刘科长是个明白人,知道人家并不喜欢自己提意见,也知道自己一个小泥鳅翻不了大浪,便说得少了。不说心里窝憋得慌,便到郊区散心。一天,刘科长骑车来到响水潭,见黑风谷山大林深,地势险峻,知道林大有鸟,山大有兽,手心便开始痒痒。第二天掂杆长枪来到响水潭,向生产队长要了个向导便钻进了黑风谷。这一天刘科长收获颇丰:打了一只羚羊、一只野兔和两只野鸡,回来将猎物往机关食堂一扔,威风地说:搞了,给大家改善生活。这一餐,吃得县委领导们笑逐言开,嗝声震天。从此,刘科长便经常到黑风谷转悠,县委领导一是刘科长不在耳根清静了许多,二是经常有野味吃,也便随他去。
  刘科长随队长来到栓柱家,栓柱正在吃早饭,一见队长领着刘科长来,忙给他们搬凳子,又要倒茶水,刘科长拦住了他,说:你吃,你吃。栓柱知道队长和刘科长来的意思,便赶忙往嘴里拨拉饭,刘科长慈爱地说:慢点儿,慢点儿。
  刘科长很喜欢栓柱,叫栓柱为柱子。栓柱今年19岁,聪明、机灵,由于栓柱父母去世得早,栓柱从小便在黑风谷里闯荡:打栗子,采野果,砍柴火,割荆条,练就了一身好身手,对黑风谷的情况也熟悉,所以,当刘科长向生产队长要向导时,生产队长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栓柱。队长对栓柱说:你给刘科长当向导,一天给你记一个满工:十分;另外,再按外出劳动力每天给你补助一毛二分钱。栓柱不负队长重托,第一次就协助刘科长打了个开门红。
  后来,刘科长每次到黑风谷打猎都要叫上栓柱,栓柱现在起的作用已不是向导的作用,而是助手的作用。刘科长每次都要通过队长叫柱子,这是组织原则,刘科长曾经这样想,如果自己还在部队,一定要想法把柱子弄到部队,柱子在部队肯定会有出息的。
  栓柱很快吃完了饭,抹抹嘴巴,便随刘科长朝外走,走到门口又转身回去,拿了一把小刀。这是一把剥皮小刀,极其锋利,是杀猪匠李老慢儿送给他的。上次,他和刘科长在黑风谷打到一只野兔,想将野兔烤了吃,可是没刀子剥皮,李老慢儿知道后,便送了这把刀子给栓柱。
  “今天咱们打野猪。”刘科长对栓柱说。
  “打野猪?”栓柱有些惊讶。
  “是的,打野猪。”刘科长重复道。
  昨天,县委机关党委开会,开会前,大家对最近一段时间机关食堂的伙食大大赞赏了一番。对食堂伙食满意就是对后勤科工作的满意,刘科长心里很高兴。县委办公室张副主任还希望刘科长弄只野猪吃吃,张副主任说,现在是秋末,山上的栗子、橡果等野果子都熟了,野猪吃了这些野果子后不但肥,肉还香。
  “那栗子、橡果都长在树上,野猪怎么吃呀,它又不像猴子一样会爬树。”有人提出疑问。
  “那野猪的獠牙厉害得很哩,胳膊粗的栗子树咔嚓一下就咬断了,还会吃不着?”有人说。
  听的人倒吸一口冷气,脸上露出信服的表情。
  “那是野猪在情急的情况下做的,一般情况下,野猪不会这样做的。”张副主任接过话。张副主任是林业学校毕业的,毕业后分到了县林业局,后来县委缺个秘书,便把他调到县委,后又提拔他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因此,说起动物,他是权威。“大家一定认为野猪很凶残,也很笨,实际上野猪并不笨,不但不笨,在动物中还是聪明的,比如吃栗子,它不是咬断栗子树后再吃栗子,而是来到栗子树下,将屁股对着树干使劲撞,一撞,那栗苞里红溜溜的栗子便落了下来,野猪便再一个个找出来。”
  “这么聪明!”人们纷纷赞叹。
  见人们夸奖,张副主任的兴致更高了,接着说:“在座的恐怕大部分都认为野猪是素食者,只吃山上的野果子,实际上野猪最爱吃荤,野猪的嗅觉是动物中最灵敏的:比狗的嗅觉灵敏20倍,比老鼠的嗅觉灵敏10倍,它能嗅出地下两米深处的蠕虫的气味,当它嗅出蠕虫的气味后,便用长嘴拱地,一直到把蠕虫找出来吃掉;它能嗅出二十米远的野鸡蛋的气味,野猪最爱吃野鸡蛋,一旦嗅出野鸡蛋的气味,便会不顾一切地跑过去,这时,野鸡往往是在生蛋或是在孵小鸡,一见野猪奔过来,野鸡便知道自己被野猪发现了,便咯咯咯叫着朝别的地方飞去。野鸡的意思是转移野猪的注意力,以此来保住自己的蛋或蛋里即将出生的后代,但野猪似乎看穿了野鸡的动机,丝毫不为所动,径直跑到野鸡窝里将野鸡蛋吃个精光。”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