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我与失眠抗争30年
作者:谭敦民
初尝滋味是将近30年前,恢复高考以后——我考上大学之初,在农村“改造世界观”多年,习惯于体力劳动的贱体,突然不适应不事农桑、不出大力、不流大汗的环境了。集体宿舍嘈杂的人声,令神经衰弱的我难以入眠。每到晚上,既乐于听大家讲的笑话,又苦恼于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半夜也容易醒来。白天常常因此萎靡不振,尤其是到了下午,哈欠连天,头发开始唰唰地掉。
当时,我的“前30年”还没有过完,有人说我是“神经型体质”、本身“觉轻”。有的医生说是“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我父亲也是“神经衰弱”型的,看来,有遗传因素。那辗转反侧、心烦意乱、难以入睡的滋味,确实不好受。自此,我开始了与失眠的抗争。因掉头发,找医生开过“胱氨酸”之类的药,也不见效。
到学校资料室翻阅书刊,知道成年人几乎都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是一种睡眠紊乱综合征,但切不可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否则,症状会加重。找校医,医生说,可能是没有了体力劳动,体质不能适应环境问题。我从小好动,上中学的时候喜欢足球、长跑。于是,我开始注重体育锻炼,每天早晨起来做操、跑步,由于年龄关系,踢足球似乎不合适了,课间就打羽毛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参加学校运动会,居然在3000米长跑中获得了名次。我锻炼的劲头更足了,睡眠状况也因此有所好转。
毕业、工作、成家……在学校形成的生活规律再度被打乱了,加之年龄的增加,失眠的问题又比较突出了。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夜间的看护、换尿布,更是让我体会到为人父母之不易,睡眠质量平平的我陷入经常半失眠的状态中。
这时,我已经进入了“后30年”。我心里十分清楚,今后与失眠的抗争将是长期的。
我觉得体育锻炼是克服失眠的要务,尽管睡眠不好,早晨也不赖床,旭日初升就到树林子里跑步、做操,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睡眠状况有所好转。其次,偶尔也用一点药物治疗。记得吃过一次安眠药氯炳嗪,睡了一夜好觉,第二天起不来,坚持去上班,一天无精打采、一脸倦容……自此,不敢再用这样的药了。倒是服用过几次安定片,第二天感觉也不好,我就基本上不用安眠药了。
后来,工作性质有变化,熬夜或者起早是经常的,生活规律再度混乱。尤其是写长篇报道、系列报道,常有欲罢不能、灵感稍纵即逝的时候,那就只好牺牲睡眠了。反正睡不好觉,我就任由它去了,也不再出去锻炼,也不吃安眠药,顺其自然。尽管睡眠不好,我第二天照样坚持工作,形成习惯,也不觉得怎么难受了。但是,每到下午,倦怠之态难以掩饰,人也显得衰老、憔悴。到了1998年,发现已经40多岁的我血脂高、心电图不正常,老年病提前到来。身体本身向我敲响了警钟: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于是,我开始把失眠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研究。
翻阅报刊资料,知道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纠葛、家庭的纠纷以及个人性格因素的缺失,导致失眠抑郁症、精神障碍症的直线上升。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综合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有2.2亿人精神系统处于失衡状态,精神系统疾病在我国疾病总量中排名第一位,约占疾病总数的20%,每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受到神经系统疾病的侵扰。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等等都会导致失眠。失眠导致头昏脑胀、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失眠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等数十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原因是因情伤志、肝火失调,多由七情所伤,思虑、劳顿或饱受惊恐所致;也有禀赋不足、年迈体衰所致。
在患有失眠综合征的人群中,症状不一、失眠程度也不同。严重顽固性失眠患者,每晚睡眠时间仅仅3~5个小时,常年处于一种痛苦的病态;而症状较轻者是大多数,表现为入睡困难、醒来不能入睡、做梦连连、睡眠质量差等等,但睡眠时间相对较长,可以达到6~7小时。我就属于后者。
了解了自己的病症,心中有数,便开始自我调整,并陆续积累了一定经验。
以前曾经尝到过体育锻炼的甜头,所以,这次郑重其事地开始运动,而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天晚上8~9点钟,人流相对稀少的时候,出去做操、跑步,然后玩一圈体育局给的那些运动器械。玩完之后,浑身有精神。单位本来有通勤车,我不坐,坚持骑自行车,每天上班快速骑20多分钟,下班骑20多分钟——这也是运动。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状况和睡眠都明显好转。
就算这样,也有偶尔失眠的时候,我也不着急、不上火,以平和心态对待之,因为明白中医所说“因情伤志”的道理,心情不可因此而焦躁,否则,适得其反。
一些报章介绍,晚上睡前用温水泡脚20分钟左右,既可以舒筋活血,又可以达到辅助睡眠的效果。我照方下药,每天晚上都坚持泡脚。
听说,临睡前喝一杯奶有助眠作用,我就每天晚上坚持喝奶,夏日暑热或者吃冰激凌……
时间长了,睡眠状况确有好转。有时候,用这些办法也不一定灵,有的医生和杂志推荐用褪黑素,就是市面上大肆炒作的所谓“脑白金”。这种东西又叫松果体素,因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小颗粒叫做松果体,它分泌松果体素有促进睡眠作用,人过30岁以后,松果体素分泌逐渐减少,所以30岁以后的人往往睡眠不好。因此,适当补充它很有必要。这种东西还没有依赖性,不服用也没什么副作用。但是,决非“脑白金”宣传的那样会“返老还童”、什么“年轻态健康品”,就是个助眠作用而已。也完全没有必要买什么“脑白金”——其价格高出同类产品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就买相对便宜的褪黑素或者松果体素就行,效果是一样的。
有的松果体素产品在广告中还宣称“专治顽固性失眠”,也是夸大的不实之词,松果体素只有助眠作用,没有安眠作用;顽固性失眠用它未必管用。
不少人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很多人长期服用西药镇静催眠药,有人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依赖性。我从吃过一次安眠药一天多无精神以后,再也不敢吃了。据了解,镇静安眠药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有的毒副作用也很明显,产生困倦、心理烦躁、恐惧、心悸、出冷汗,甚至出现浑身震颤、肌肉僵硬等严重后果。
我从35岁以后,没用过包括安定之类的镇静剂和安眠药。近十几年,由于调整措施比较得当,很少发生严重的失眠问题,每晚都可以睡眠6~7个小时。有时候偶尔睡眠不好,就争取中午补充一小觉,精力和精神状态一直自觉不错。
治疗失眠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每天下午或者傍晚步行5公里、40分钟以上。民间有云“百练不如一走”,长时间步行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很容易产生困倦感。我试过几次,屡试不爽,每逢走得累了,回家倒头就睡,一直可以睡8~9个小时。
以上是我与失眠抗争近30年的一点体会,看似简单,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类似问题的朋友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