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中华名人饮食缘之三十四

作者:盛仰红




  886、丁德山对东来顺饭庄涮羊肉原料严格经过考察对比,才选用内蒙古大尾巴绵羊,而且只用二至三年的阉割公羊或仅产过一胎的母羊;还从产地买幼羊饲养,待成年后随时供用,因为要求严格,全羊有一半以上是不能用的,就制为肉丸子,做成水饺、馅饼低价出售,吸引消费者。
  887、冯玉祥1928年初与蒋介石、宋美龄初次会面于开封,午宴为他们和随员开了4桌,每桌都是一大盆猪肉熬白菜,主食是馒头和小米稀粥。比之冯1924年与李德全在北京结婚时所办的宴席,每桌还少了半只烧鸡呢。
  888、艾思奇1944年和王舟一在延安结婚,只用了5角钱买了些当地特产的花生、红枣款待来宾。
  889、吴自在某寺庙吃到鲜汁误识为鸡汁,不禁生疑,笑问和尚:“这样鲜味,是不是用虾子口袋?”和尚带他去厨房,原来大锅黄豆芽汤,里面有笋根和香菇梗蒂。
  890、王力30年代初有天赴宴,饭碗被鱼虾鸡肉堆满了,他把筷子一放,宣称已吃饱了,待主人劝了又劝,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米饭。”他后来说,各人有各人口味,把客人不爱吃的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
  891、钱钟书读了趣味洋溢的英文《老饕年鉴》,就其中讨论吃饭请客,可以增进感情,减少人际情绪很有认同,表示: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892、季镇淮40年代初某年在昆明清华文科研究所与朱自清、闻一多等同度除夕,每人动手做拿手菜。季做狮子头,以瘦肥肉三七开,斩之极细,但不成泥,加一个鸡蛋浆凝固,并以豆粉水,再加适量水,盖不加水不嫩,水多了又难合,然后以适量的盐,用文火两面煎,不太熟时再放酱油红烧。朱自清吃后,大加称赞:“很正统。”意思是真正的淮扬狮子头口味。闻一多就说:“做菜好坏,与文化有关系。淮扬有这样的名菜,跟淮扬有悠久文化有关。”
  893、张友鸾品尝北京菜多家,得出北京菜烹调法,可以概括编写为20个字:爆炒烧燎蒸,炸熘烩烤涮,蒸扒焖煨,煎糟卤拌氽。
  894、鲁迅悼范爱农诗有“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多人费解何谓“小酒人”。惟臧克家认为,此“小酒人”是指不大喝酒或喝酒不多的人。
  895、陈白尘在1969年中国文联多数人赴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时留守北京,常请假溜出大楼,折向灯市口,躲进一家小酒店,啃上一只猪脚爪,喝上二两二锅头,不亦乐乎。他自称这确称是可以忘怀的。
  896、毛泽东在延安成立新哲学研究会那天,中午于机关合作社招待与会者吃“三不粘”,那是用鸡蛋拌面粉制作的甜点心,不粘筷,不粘碗,不粘唇。他说:“我姓毛,俗话说一毛不拔,今天我拔一毛,请大家吃一顿饭。”
  897、张珩早年曾几次谈及上海红房子西餐馆黄油煎蘑菇味美,但以后就吃不到了。王世襄听到后,即先后以鸡腿蘑和人造圆鲜蘑,使他大快朵颐,连声说好吃。盖王用黄油煎蘑菇均用鲜蘑,而且选择是菌伞紧包着柄尚未张开的野生蘑。他说,制作此菜,不能用罐头蘑菇,它已高温煮过,水分十分浸透。
  898、蒋百里1939年与徐培根、张季鸾等在蜀珍楼吃饭,席间在与徐培根连干7杯啤酒后,突然对张季鸾说,明天有3000个日本人到重庆,你知道吗?众人面面相觑。蒋即笑说:“我的《日本人》已从香港运到,3000册可运重庆,做些广告好吗?”张说:“怎么呢?”蒋说:“出卖《日本》,3毛钱一个。”
  899、薛暮桥爱吃西瓜,不分好坏,年轻时与朋友打赌,一口气能吃20斤。于是边吃西瓜,边吃咸菜,边上厕所,结果大胜,朋友只好按约定买100斤西瓜相送。此后终生爱吃西瓜,凡客均以西瓜招待。
  900、巴金晚年喜欢吃肉,特别是炖得酥烂的蹄。他从不吃田螺,但有心人将田螺肉与猪腿肉混合一起剁为肉泥,再塞进田螺壳里红烧,他吃了也称好。
  901、杨勇司令员在延安大生产时,就是种菜能手,他一个人就开出了五亩荒地,种的菜吃不了,就和警卫员换上便衣,把菜挑到市场上卖,因蔬菜新鲜,很快就抢完了。
  902、黄晋临对《随园食单》颇有研究,30年代在成都开办“姑姑筵”时,精工细作,每天只办一席酒筵,并在店外挂一对联: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给你们老爷太太;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只残汤剩饭,弄给我等大人娃娃。
  903、郝柏村要尝台湾大厨郑衍基掌厨的狮子头,郑因知郝是烹调狮子头的高手,所制狮子头是以手工剁肉。于是他买了一大张猪皮钉在砧板上,持刀剁肉,足足忙了5个小时,才做成两个狮子头。郝柏村尝味后说:“谢谢您烧出这么好的菜。”
  904、连战喜欢吃肉,也很会享受剔骨头的乐趣,还把吃完的残骨放得很工整。
  905、孔祥熙、宋蔼龄和冯玉祥出席意大利驻华公使宴会,宋与公使在一边闲话家常,说男人吃大蒜的口臭,叫人受不了。她好不容易让“爱趣爱趣”把吃大蒜的嗜好戒掉;不料“爱趣爱趣”和冯焕章(冯玉祥)一来往,就又吃上瘾了。后来公使写回忆,因不知“爱趣爱趣”何意,就按谐音写上。很久后人才弄清“爱趣爱趣”是宋爱称丈夫“H.H”。
  906、陶行知回乡特别爱吃祖母烧的青菜豆腐和制作的“格翁”(徽州菜馅饼),还特地要儿子陶晓光跟祖母学烧饭做菜,儿子通过实际操作,写了一本《陶母烹饪法》,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907、聂绀弩80年代某年中秋,有香港好友高旅捎来两罐头,又想到已移居椰城的养女吴丹丹爱过中秋节,于是写诗寄之:丹丹久盼过中秋,香港捎来两罐头。万里友朋仁义重,一家大小圣贤愁。红烧肉带二分瘦,黄豆芽烹半碗油,此腹今宵方不负,剔牙正喜月当楼。
  908、谭延嗜面食,好骑马,曾请齐白石刻朱文闲章:“生为南人性不能乘船食稻而喜餐麦跨鞍。”1930年9月某日,南京大热,谭应婿请前往小营观看走马,中午临行时先啖重油面两大碗,因过热,即突然脑溢血而死。
  909、郭沫若1937年春在日本宴请来日演《日出》的演员凤子,席间有道鳊鱼菜,鳊鱼古称鲂鱼。郭即席作七绝相赠:“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问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念称的平声)。盖鲂鱼尾,出自《诗经·召南》,,去赤色,注释“鱼劳,则尾赤”。
  910、杜亚泉有次与子女反复讲解《三国演义》开卷的《西江月》,等他们都理解,还背熟了的情况下,就叫人买了豆腐干和花生米给他们当点心,并介绍说:豆腐干和花生米合起来吃,味道特别好,这是一位古代名人金圣叹说的。
  911、周恩来临终前,忽而要工作人员泡上一杯六安瓜片茶,当时此茶了无名气,但他还是品尝到了,还对周围医生、护士说:“我在想叶挺同志。抗战开始不久,叶挺将军任新四军军长时,有次给我送了一盒六安瓜茶。”
  912、贾平凹在《西安晚报》连刊《陕西小吃小说录》后,见有烹饪协会一类专门组织拟聘为顾问,即发表声明:“我是什么饭菜也不会做的,于吃又极不讲究,只是请教小吃师傅,记录下来罢了。”
  913、老舍最好喝豆汁儿。胡青也说:“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北京人。”于是每有中外宾客前来,就备了豆汁儿款待。所谓豆汁儿,其实就是制粉丝、粉皮儿作坊的豆泔水。
  914、端木蕻良称儿时母亲把榆钱搓去干瓣,放在锅里炒黄后碾碎,放水调匀,煮成羹,加盐或糖,即成比桂林芝麻糊还味美的榆荚羹。且以曹雪芹好友敦诚诗佐证: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持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
  915、谢春溥平时能喝绍酒十斤,但却不至于醉。原来他每逢宴会前,必先喝两匙蓖麻油,这样油把胃壁糊住了,不再吸收喝下去的酒。
  916、乔冠华在香港时为与报刊撰文,一手写字,一手端杯喝酒。一口气可喝半瓶法国白兰地。每发稿后,就上冯亦代家睡觉。睡前再看些外文期刊时,还要喝白兰地。冯家保姆记不住此人姓名,就以“酒仙”称之,以后即成为诨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