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茶的来龙去脉

作者:陈 瑛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茶叶就被最早发现和利用。这就是《尔雅》中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这其中的“荼”指的就是“茶”。传说神农氏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以采集中药材为生。有一天,他又上山采集药材,尝了一些药材之后,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好象中了毒的感觉,就靠在一棵树下休息。正是清晨时分,树叶上面不时有露水滴落下来,碰巧有几滴落在了神农氏的口中,他下意识地把露水咽了下去。没想到咽下几口之后,竟渐渐缓过神来,慢慢地变得神清气爽了。神农氏起身爬到树上,采了不少树叶带回家中细细研看。发现这些树叶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的侧脉,侧脉之间又分出几条细脉。这就是最早被发现的茶叶了。不过茶叶最早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来泡饮,而是口嚼生食,主要是作为一种药材来被利用。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人们为了能较长时间保存茶叶,开始把茶叶晒干。饮用的时候用水煮成羹,这就是茶叶的羹饮法。大约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饼茶的制作。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的时侯,先把饼茶碾成末,然后加入各种佐料调和成羹。在魏·张揖的《广雅》里面就有关于饼茶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
  史籍中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唐宋两代是古代茶叶生产与消费最兴盛的时期。唐代的时候,仍然盛行饼茶,不过,饼茶的加工工艺已经有了新的改进。早期的茶饼因为没有经过杀青的处理,有着很浓的青草味,到了唐代的时候,人们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创造了蒸青制茶法。晴天的时候,将茶鲜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一下,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将茶末拍制成团饼。那时侯的饼茶中间留有一个小孔,收藏的时候用线一个个穿起来,用火焙干,然后封存起来。在陆羽的《茶经·三之造》中有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唐代的时候,团饼茶的制作工艺还略显粗糙,每一斤茶叶大约只有七八个团饼。到了宋代的时候,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变得精细,历史上有名的龙凤团茶就出现在宋代。龙凤团茶由于制法精细,选用的茶品优良,因此色香味均为上乘,龙凤团茶的制作工序主要有:采、拣、蒸、榨、研、造、过黄,每道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制成的龙凤饼茶每斤大约有二十七八个。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称龙凤团茶:“名冠天下”。
  实际上,在唐代的时侯,除了团饼茶外,还有其它的茶。在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载有“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其中茶即粗茶,说明在唐代除了团饼茶以外,还有粗茶、散茶等非饼茶,只是饼茶在当时作为贡茶最负盛名而已。到了元代的时候,散茶的生产已明显超过团饼茶,成为主要的茶类。到了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也非常爱好喝茶,但是嫌团饼茶的制作太“重劳民力”,便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朱元璋的这一举措对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清王朝近3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现在所指的六大茶类(绿茶、乌龙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在当时都已有生产,很多负有盛名的茶叶就产制于清代,例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普洱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等。
  中国茶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绿色、健康饮品。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但愿滚滚红尘中的都市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份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