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留”一点给自然

作者:李忠东




  柿子园里喜鹊喳喳
  
  有这样一则很新鲜的见闻,听后令人深思。
  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的两旁,一片片的柿子园映入眼帘。每当采摘季节结束后,总会有一些熟透了的柿子留在树上,形成了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路过此地的游人很奇怪,觉得不把这些又大又红的果实摘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在得知这些柿子是留给喜鹊作食物时,他们变得更加地迷惑不解。然而听了导游讲的一个故事之后,人们才懂得了用柿子喂喜鹊的缘由,纷纷对果农的睿智翘起拇指,赞叹不已。
  原来,柿子园在当地已成为喜鹊的栖息地。每年秋去冬来,它们都在柿子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的冬季特别寒冷,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无法寻觅到食物的几百只喜鹊一夜之间全被活活饿死冻死。第二年秋天,当柿子树上的果实快要长熟时,竟被一种不知名的小虫糟蹋得精光,结果“颗粒无收”。在寻找原因时,果农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喜鹊。如果头年冬天喜鹊没有饿死冻死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虫灾了。自那以后,人们每年秋天收获时都会留下一些柿子,给喜鹊作为过冬之食。鲜红的果实吸引着大批喜鹊来到柿子园,这些善解人意的小鸟仿佛心存感激,即使春天来了也不急于飞走,而是忙着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喜鹊就是这样来表示感恩,从而确保了柿子的丰收。
  “留”是一种境界,在收获的季节,给喜鹊留点柿子在枝头,等于给大自然留一点,其实也就是给人类自己留一点。懂得报谢自然,无异于“留”下了青山绿水,“留”下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对自然的开发中,人类更应该坚持多留一点。掠夺式的开发只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实亦即无所“留”。当代人虽然能得一时之利,但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只有害而无利了。
  尽管不同的民族思维习惯各异,然而有一种心却不分国度、种族和肤色,那就是感恩之心;有一种共同的感情不分动植物和人类而扎根于全世界,那就是纯真之爱。它们铸就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出共同的守望和期盼。
  
  天灾频发触目惊心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骤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向人类发出警示,亮起“红灯”。
   一般来说,有生命的生物比无生命的物体好。然而,现在有些事情总是颠倒过来。可不是吗?在有些人看来,活着的森林就不如死去的树木受宠,活着的野生动物也不如死去后剩下的毛皮和骨肉那样值钱。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这些活着的东西造福的是整个人类,其价值太抽象,或者可望而不可及。而在它们死去之后,受益的却是具体的个人,可以中饱私囊,大发横财。
  就这样,受既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有些人便不顾一切,大举刀斧,将一片片活森林变成一堆堆死木头;肆无忌惮,弄枪弄刀,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张张皮,一块块肉。
  一片树林没有了,一块草地不见了。其损失绝不是几棵树、几棵草的问题,而是毁坏了价值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
  近年来,环境压力正逼近我们的生活。今年夏季的七八月间,美国加州持续近半个月的热浪,已造成141人死亡。据悉,如此持续的高温在美国气象史上实属罕见,很可能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干旱天气持续超过两年以上,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破坏。随着这一生态系统的崩溃,原本由热带雨林“消化”的大量二氧化碳将被释放出来,从而导致“极端天气”的蔓延,引发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大灾难。而过度的砍伐,则是“扼杀”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恶性循环绝非危言耸听: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气候恶化起来;极恶劣的气候又“反戈一击”,摧残已经出现断裂的生态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走向崩溃的步伐。
  由于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旅游开发等,鸟类灭绝的速度十分惊人。全球1万种鸟类中,大约2000种鸟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仅2005年,就有175种鸟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亚洲、北美及热带雨林地区,鸟类灭绝的形势尤为严重。
  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设定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三种情况及其后果。第一种为气温上升少于2℃时,欧洲、亚洲、中美洲和亚马逊河热带森林将失去30% 。研究人员指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全球立即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在2100年也会上升2℃。第二种情况指气温升高2℃~3℃时,西非、中美洲、欧洲南部和美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的概率上升,可利用的淡水减少;而在非洲和南美洲,却会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增大发生洪水的危险。第三种情况是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高于3℃时,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以及欧洲、亚洲、加拿大和中美洲的森林将骤减60%。全球淡水大幅度减少,有30亿人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却无饮用水可喝。粮食产量减少2000万至4亿吨,面临饥饿的人数将达到4亿之多。
  
  遵守法则才能双赢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自然对人的回馈关系。人类不管如何进化,仍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约束。
  人类要想做到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与此同时又远离自然的报复,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融洽相处。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不光是从自然界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千万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
  近年来生态破坏所引起的自然报应,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永远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目标,使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森林枝繁叶茂,绿色长存,让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项投资6.5亿澳元的大型纸浆厂工程被政府紧急“叫停”。究其原因,在于建厂要砍掉6棵红桉树,而树上栖息着一种名叫“红尾黑凤头鹦鹉”的鸟类。因为它们非常“恋家”,不会轻易乔迁,砍树无异于间接地将其置于死地,因此属于违法行为。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澳洲政府的决策者十分明智。他们知道,在面对“经济建设和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这一对矛盾时,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力求“双赢”,但有时应该给一方“让路”。
  在我国江西省星子县白鹿镇的万杉村,有一个詹家崖村小组。村民们拒卖古树的故事传遍匡庐,声名远扬。詹家崖村小组位于庐山南麓,村头有一株古罗汉松,高大的树身古雄伟朴,十分壮观。据考证,这棵古树植于东晋初期,迄今已有1600余年,树高20米,胸径5.6米。自从2005年以来,一位深谙其商业价值的商人先后以150万元、200万元、250万元的高价欲加以求购。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村民们不为所动,断然拒绝。为了保护好这株古罗汉松,他们已自觉地将树周围的一些牛栏猪舍拆去,准备建造护栏。
  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自己也害后代。我们应当像詹家崖村小组的村民们那样,从生态功能价值和其它方面的价值来看待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以自己的真诚、爱心、责任去换取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汪清水,让地球清风绿荫长在,猿啼鹿鸣常闻。
  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世界和世纪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动和时尚时,绿色也就渗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善待自然也是一种回归,崇尚亲情、崇尚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会荒芜掉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