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深秋时节

作者:江 礼




  拉祜酒家美女开
  龙茗路美食街新开一家拉祜酒家,店主李娜娜是上海“唯二”的拉祜族之一。他的爸爸是舞蹈家,妈妈是《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原唱。拉祜冷菜黑、白木耳水发后凉拌,以柠檬汁、小米椒、洋葱丝等做调料,十分爽。一条条干牛皮到得大厨手中,温油发得大大的,白白的,再用自配番茄酱拌吃,叫“喃咪牛皮”。不可不吃的拉祜鸡从澜沧江畔宰杀冰鲜后空运来上海,在砂锅里慢慢炖成,吃时加一点点三七粉,鲜香又滋补。还有拉祜烧烤,烤里脊肉、烤猪皮、烤猪肝,趁热吃,鲜香满口。干煸茶树菇比薯条还好吃。还有一碗过桥米线,不但米线好,那烫烫的汤真是最好喝的鸡汤。不过,得早去早点,那可是有限的几碗,去迟了会吃不到。
  (龙茗路974号 电话34172558)
  
  “点石斋”里小咪咪
  
  走过永嘉路,一过襄阳南路,老是看到“点石斋小宴”几个写得很好看的一块牌子,嘴巴里馋唾水会渗出,终没有时间进去。这次巧了,临到“上海最佳餐厅2007版”快功德圆满时,《Shanghai Tatler》社交编辑王蘅敏小姐匆匆差人送来登记表和品尝券,要我去暗访“点石斋小宴”,真是皇天不负馋痨人!
  隔日订过位,那天中午和礼明弟(也是暗访的神秘先生)慢慢踱过去。这下看清了,店招是余秋雨所题。小姐迎上来,递过菜谱。咦!奇怪,菜谱怎么有“徽州”、“屯溪”、“宁波”、“慈溪”等字样?我们已过世的父母,正好一个是徽州人(婺源本是徽州府一个县),一个是宁波慈溪人,这顿饭有点意思了。
  冷菜点了葱烤鲫鱼、徽州炝黄瓜、素八仙。鲫鱼炸得很脆,火候似稍过了些,且略甜了些。不过鲜还是较鲜,葱也多而香。炝黄瓜不错,酸甚而稍甜,爽口开胃,素八仙都由蔬菜组成,比较清爽,齿感也好。
  热菜点了一盅浓汤金勾翅,两人分食。翅量大而糯软,金汤是鸡汤、鸡油炖成。虽是一人份,量亦足,两人分食正好。另有响油鳝丝,这实际上是徽菜,味道到位。蟹粉拆烩鱼头,扬帮的拆烩和本帮的蟹粉相结合,味道相当不错。清鸡汤较油,但少鸡香,配料竹荪倒不错。粢饭糕是长条形,比较精细。
  精彩的一幕在买单时,品尝券拿出来,小姐去汇报,老板迎出来,交谈之下,方知这位余国雨老板,温文尔雅,是余秋雨的胞弟。行前去洗手间,看到墙上那裸女正是《点石斋画报》石印,当年随申报奉送。从1884年到1898年,由画家吴友如主持,如今忆及,恍若时空倒转。
  (永嘉路320号 电话54650270)
  
  用功夫茶盅喝汤
  
  中国烹饪大师周瑞兴所做的“糟醉拼盘”在《食库门》刊出后,读友发来邮件:“想认识一下周大师”。到大师工作的绍兴饭店龙华店去时,留心带了个数码相机,见他在堂口泡茶,先拍了一张,然后问这是什么好茶?周大师说:“我请您喝茶。不过,不是乌龙也不是普洱,而是鱼翅。”只见茶盅揭盖,露出鱼片包着的鱼翅(露出几茎),然后将壶内烫“水”冲下,一时鱼香翅香满溢店堂。大师这才从容告诉我,用鳜鱼片包住发好、炖糯的鱼翅,并摆好开水烫熟的菜心。然后将吊制好的原白浓汁鱼汤加入少数基础味,倒入烫好的茶壶内。待客人坐好,再将滚烫的原汁鱼汤冲入功夫茶盅内,使鱼片成熟即可。
  我将色泽浓白的汤喝一口,透鲜。再咬一口“鱼卷”,真是鱼嫩翅糯,感觉好极了。
  大师见我沉吟不语,问:“你在想什么?”我说,你是去过日本的,这种吃法好像受到“土瓶蒸”的影响,阿对?大师笑而不答。
  
  和张镐哲一起吃饭
  
  第三次去韩国馆。是为陈逸飞先生生前创办的《Shanghai Tatler》当暗访的“神秘先生”(类似法国的“米其林先生”)。因为去了两次,服务生都认得我,老板,一位精通英文、韩文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美丽的张燕小姐也跟我熟识了,无法暗访,干脆明访。从前菜(各类泡菜)、冷菜(生拌牛肉)、烤肉(烤牛舌、烤特级牛排肉、烤酱带骨牛排)吃到炒菜、煎饼、汤类、主食。每样一点点,但各大类都吃到了。甚至主食都吃了三种——锅拌饭、水冷面、拌冷面。炒菜本是韩食弱项,但其粉丝炒杂菜特别好吃,那粉丝是我吃到过最精彩的粉丝。“煎饼有点比萨味”我的徒弟说。还有神仙牛尾汤,“牛味”特浓,却毫无腥膻。正吃到高兴时,徒弟叫起来:“张镐哲,张镐哲!”难道这就是在台湾唱歌的韩国大胡子张镐哲吗?徒弟说:“绝对错不了,他的夫人去年因肝癌病故了,伤心了几十天后,他竟然带着新的专辑《恋人》回归大众视线,真是一个‘模子’!”“模子”一词在上海话里有“硬汉子”、“大亨”、“哥们”、“敢负责的男人”等等复杂的含义。用在这个蓄有韩式胡子的歌星身上很贴切。老板走过去用韩语同他谈了几句,回来告诉我的徒弟:“真的是张镐哲。”
  许多公众人物在生活中出现时,总要化妆一番,遮掩些许,以躲避“狗仔队”轮番轰炸。像张镐哲这样,带着韩式大胡子想吃就吃,想喝便喝,旁人也“波澜不惊”,这生活该有多自在。
  (兴义路8号万都商城二楼
  电话52081579)
  
  教日本人吃中国菜
  
  我是《Shanghai Walker》(日文版)的顾问,为他们撰写每月一篇《食神》栏目。后来又为中文版《酷棒》每月也写一篇《食神推荐》。
  那次,编辑顾小姐,摄影师李健帅哥跟我去“福一○三九”,同去的还有一位日籍编辑奥田真理子,她记得比吃得还卖力,后来说是来请教我日本人进中国餐馆怎么点菜。譬如五个人吃饭,点几个冷菜、几个热菜?我说了半天,她直点头,但肯定没全听懂。最后,我说,这样吧,明天中午12:00到肇嘉浜路798号的夏面馆(吴兴路口)去,我在那里现场教你点菜。到了那天,共来3位日本小姐,另两位是本松亚希子和安藤直子。我点了8个冷菜,小姐们吓了一跳,面面相觑。我知道日本人最反对浪费,情愿一道道“鸟食”般点,吃不饱再点。但菜上桌,她们便哑然失笑。原来每一个都只有小碟子里一点点,每人一口正好,但已尝了8种味道多好!我告诉她们味道是12分的好。像糖醋排骨、麻酱腰片都非常好吃,再想吃一块,已经没有了。然后上热菜,只有“哆咪”和上汤时蔬,还有火末甜豆三样。“哆咪”是蟹黄一两、蟹肉二两、虾仁三两,另有菠菜汁面,供吃完擦盘子。她们“哇!哇!”地惊喜了一大阵,又稀噜稀噜吃完。上汤时蔬是米苋,淡淡的本鲜,也合她们意。火末甜豆,是小姑娘们钟爱。几乎连盘子都要吞下去。最后她们来了两碗面:罗汉上素面和虾爆鳝烩面,3人分食,也几近食罄。好像还意犹未尽,店家又送上每人一块拉糕,我再为她们点了2盅(一位有事没吃完先走了)红豆细沙,小姑娘们喝得出了声,但极愉快。我自己则食一两干挑“葱开”(开洋葱油拌面)。甜食不能吃,遂罢。咦,日本人也蛮会吃的嘛,并非“鸡肚肠”呀!我再问奥田:“懂了吗?”她说:“好是好极了,就是不可能每次麻烦老师点菜。”我说:“对呀,不然叫什么‘秘笈’!你们只能一点一点‘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