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美食家的标准

作者:丁 进




  这两天暑气渐消,秋风阵阵,有点秋高气爽的感觉。想起《世说新语》记载的关于美食的一个典故,说是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为思念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自言自语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弃官不做,回家去吃美味的莼菜羹和鲈鱼脍。
  远古时候生产力发展以后,诗人开始诞生。如今生逢盛世,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跃居世界第四,生活中的美食家也一天天地多起来。“美食家”一词据说源于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我的外语比较差,用“金山词霸”查了一下,相近的词有这样几个:epicurean,是享乐主义的人;gastronomist,是指爱吃的人;gastrologist,比较学术一些,是指烹调学家和美食学家,不知道哪个是“美食家”的词源。陆文夫的《美食家》开篇第一句话说:“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由此推断,gastronomist是原始义,gastrologist是引申义,观念是发展的,一个“爱吃的人”,茁壮成长,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终于成长为一个“美食学家”。
  不管怎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常生活中的美食家就像是雨后春笋似的多起来,这是好事。十年前,大家还在忙着奔小康,还没完全吃饱,哪有心情讲究美食。1999年沈宏非在《南方周末》开“写食主义”的专栏,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现在放眼全中国,哪家媒体没有美食栏目和美食节目,网络社区的BBS,最火的永远是爱情和美食的版块,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美食家越来越多,需要对“美食家”加以界定,设定若干标准。界定不是整风,而是一种导向,目的只有一个,推动美食事业又快又好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条标准,美食家不能是一个胖子。首先声明一下,这不是歧视胖子。我的不少朋友都长得珠圆玉润,长得胖的人大都性格温和,做起事情来不急不慢的,是非常享受生活的一群人,心宽体胖嘛。凡事都有个辩证法,都有个因果关系,这过于丰满是果,暴饮暴食就是因。16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贪食(Gluttony)以及贪欲(Lust)。贪食是七宗罪之一,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是贪食,暴饮暴食就会超出身体的生理需要。
  美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世界第一,而美国的肥胖率和失眠率也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一直反感美国的生活方式,它的发展是过度的、掠夺性的。8月19日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小胖墩”。肥胖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干预,若干年后中国的肥胖率肯定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曾经和一个朋友交流过,他正在写减肥方面的博士论文。减肥在我看来很简单,吃得多,动得少,进大于出,一个人就会慢慢胖起来;少食、多动,充分睡眠,这是减肥的关键。作为美食爱好者的榜样,我们要对美食家严格要求,所以说美食家不能是一个胖子,按照这个标准,沈宏非、那小嘴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美食家。
  第二条标准,美食家要会吃能做。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能吃,下品好吃。好吃不过是老饕,能吃无非是肚子大,会吃则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都有自己的心得,说到底是功夫在诗外。就说最常见的肉菜,秋天要吃酱方,油重色深,贴补秋膘;冬天吃蜜汁火方,加火腿入味,外甜里咸;春天吃酱汁肉,用红米上色;这叫会吃。越是家常菜越显功夫,就像电影《食神》所表现的,一盘蛋炒饭能炒成“黯然销魂饭”,火候就到了。
  会吃不难,能做就难了。《美食家》的主人公朱自冶会吃不会做,《美食家》的作者也是会写不会做,天南地北也多的是美食评论家,会吃能做的凤毛麟角。追查思想根源,大概是孟子“君子远庖厨”的观念作怪。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西方哲学中,最早提出“实践”这个概念的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但是康德将实践这个概念导入了近代哲学。康德将哲学分为理性的和实践的两种,他认为哲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实践,只有能实践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青春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长大了也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家庭老公愿意下厨干活的,小两口子关系比较和睦。你想想,月朗星稀的秋夜,两个人一起烧个南瓜饭,拌个麻油豆腐,再来个萝卜丝鲫鱼汤,吃得健康温馨,其乐融融。男人会做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