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如诗似画石林行
作者:缪士毅
从昆明市区出发,坐大巴赶了100公里左右路程,便抵达石林景区。远远望去,那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如一片莽莽森林,似壁垒森严的城堡,若驰骋疆场的千军万马,蔚为壮观,这就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这就是千万年风雨雕塑的结果,这就是早想神游的自然奇观——云南石林。导游说,大约在2亿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石灰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石峰嶙峋、巧夺天工的石林奇观,这不知使多少人“到此寸心折”、“流连不能去”。
从大石林景区入口,沿着石径前行,见一石壁矗立而起,宛若一堂天然石屏,人称石屏风。再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大草坪,大草坪周围是高达20余米的石峰,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了城堡群。石峰参差峥嵘,壁立千仞,最高的石壁上的隶书题刻“石林”两字,赫然入目,这里就是在电视、报刊、网络中不时出现的著名的“石林胜景”,如今终于如愿看到它的真面目。在“石林”两字周围,还有“南天砥柱”、“拔地擎天”、“群岩拥翠”等题刻。最有趣的是题刻“天下弟一奇观”中的“弟”字,往往使人误以为错别字,其实不然,据说这里的石林与南斯拉夫的石林相比只能称弟,这就是“第”字变成“弟”字的缘由。
离开“石林胜景”,随着人群前行,但见一亭突兀石林之上,这就是石林制高点“望峰亭”。沿石级而上,伫立亭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棋布,有聚有散,有起有伏,有隐有现,峰外有峰,林外有林,莽莽苍苍,正如朱德元帅为石林所题的“群峰壁立,千嶂叠翠”。俯视石林,但见近处石峰簇拥,有的像直指苍天的宝剑,有的如层层叠叠的古塔,有的若迎风起航的群帆,有的似直插蓝天的苍天古树,气势磅礴,洋洋洒洒,真让人寄情于自然,抒怀于石林。
告别望峰亭,穿行于石峰石林之间,时而巨石挡道,时而峰壁夹径,时而洞窟相迎,左折右拐,时上时下,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恍若行踪迷宫。每碰到石峰紧夹处,只得收腹踮足,横步穿行。瞧,在一石壁上就刻着“极狭通人”四字,提醒过往游客别让两边石壁夹住胸背;每遇一些石头悬在头顶摇摇欲坠,只得尽量屏住呼吸,三步并走两步赶紧穿过,担心上面的石头何时会轰然而下;每逢洞窟,往往得俯首折腰,放慢脚步穿行。在如此扑朔迷离的大石林中穿行,如入童话世界。在石径间穿行,抬头望去,“象居石台”、“猫待老鼠”、“犀牛望月”等奇峰怪石不时扑入眼帘,精巧奇诡,栩栩如生,这些静中有动,似动实静的天成巧石使石林平添生气。或盘根在石上,或扎根于石间,或绕石而过的一株株树木,饱享石林秀气,尽汲日月精华,苍翠如碧,枝柯遒劲,将石林点缀得更富诗情画意,充满活力。
步出迷宫般的大石林,来到相邻的小石林,这里的石林疏朗、秀气,大都挺立在较为空旷的绿草地间。沿途可看到“母子偕游”、“苏武牧羊”、“小象骑骆驼”等奇峰怪石,惟妙惟肖,眩目动情。但最吸引游人眼球的当数位于金鱼池畔的阿诗玛峰,顺着导游的指向,瞧!眼前的石峰,就像头戴纱巾、肩背背篓的少女,凝秀独出,风姿绰约,婷婷玉立。那俊俏的脸蛋,挺直的鼻梁,微凹的眼窝,是那样的清晰可辨,又是那样的惟妙惟肖,仿佛在期待着阿黑哥,也仿佛在憧憬能重返人间。此时,不禁想起了脍炙人口的《阿诗玛》史诗、《阿诗玛》电影,想起了阿诗玛和阿黑哥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现在,这一切早已成了石林一道难得的人文风景线,人文风景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更增添了石林的几分神奇和魅力。
云南石林,这如诗似画的美景,留在了大自然,也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