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草头圈子

作者:吉 丹




  草头圈子实际上是两道菜,生煸草头和红烧圈子。之所以把这两种做法和工艺完全不同的菜做成双拼,那自然是因为它们个性互补的缘故。
  草头是句上海土话,实际上它的学名叫作苜蓿,而江苏人管它叫作秧草。这在很久以前是被视为野菜的,因为它太“吃油”了,不过到了今天,这一点倒真的实在是太难得、太可爱了。于是野菜也可以卖出个不讲理的价来。
  孔子曾经在《礼记》中强调过吃东西要“不时不食”,他老人家的原意是说过了吃饭的时间就不可以再吃了,这是古代贵族摆谱的一种臭架子。不过后人把这句话的含义引申了,变成不在当令季节,就不吃那东西。于是就有了“早韭晚菘、冬笋春芽”之说。
  草头以清明前后的最为鲜嫩。采摘草头的最佳时间是每天早上天亮到9点钟之前这么一点时间,因为太早了露气太重,而太阳辣了,叶子又会蔫。虽说现在从城里买回来的都不那么新鲜了,不过真正的美食发烧友们是不会拒绝下乡村去自己找寻的。
  草头取回来后的拣剔工作是较为繁杂的,因为草头最好只取最上面那三片叶片,取多了炒出来口感就杂了。一般炒出一盘草头,至少你得准备四斤才够(对于勤俭持家的老奶奶们,我们当然还是要表示尊重的,这里说的只是“发生在天堂里的故事”而已)。
  天下食材无论是荤是素,但凡需用到炒这种工艺而又需要成菜极嫩的,诀窍莫不是一个“快”字。生煸草头也是如此,只不过生煸草头之“快”,有它自己的特色而已。
  你得先将荤素各半的油烧到八成热,左手拿好装草头的菜篓,在草头上预先放好盐和60度左右的高粱酒,右手炒勺内抄上半勺凉水。左手把菜倒进锅后,迅速扔掉菜篓,执住锅耳,几乎是同时,右手顺手将水抖成一朵蘑菇状的水花,均匀地淋在锅壁上,这样才可以避免锅底把菜灼焦。由于高度酒一遇热就会迅速挥发,这样就会把水和油打成碎珠,于是锅里就一定会飞出火来。这可是个不容错过的表演机会。
  翻勺你不会不要紧的,会装盘就行了。
  再来说红烧圈子,所谓的圈子很多人以为是猪大肠,其实不然,但上海的厨师却极少会去纠正外地人的这一小错误,因为如果他说出正确答案来,很可能会把食客给吓跑了。
  所谓的圈子实际上指的是猪的直肠,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肛门”。此菜由清朝末年的上海老正兴菜馆始创,初时名称叫作“炒直肠”,后因其名不雅改为“炒圈子”,再后来易名为“红烧圈子”(有时候的确是“知识越多越痛苦” 的)。
  之所以要这样取料,是因为大肠其壁厚度不够而且缩水太厉害,红烧之后肯定不成形了,而直肠刚好经得起本帮红烧的“水火考验”。红烧圈子这道菜的惟一缺陷便是油太多,这是它必须与生煸草头双拼的理由。
  如果说生煸草头讲的是一个“快”,那红烧圈子恰恰相反,它得讲究一个“慢”字。
  
  操作步骤
  1、草头下油锅煸之前,先放好盐、味精、糖、高粱酒;
  2、煸草头,放上红烧肉的汤;
  3、将猪直肠洗干净,拿水焯,再洗两三遍;
  4、加葱、姜、酒,煮两个半小时;
  5、煮好后沥干,加酱油、味精、糖、酒,大火收汤,勾芡起锅。
  小贴士
  1、煸草头油要多,火要大,速度要快。
  2、猪直肠洗得要干净,焯水以后再洗两三遍。
  诀窍:油多不坏菜
  煸草头一定要快,否则容易蔫。所以先把盐、味精、糖、高粱酒等放在草头里。然后等到火大的时候,迅速把草头倒入锅中,翻两三翻即可。锅里的油也要放得多,油多不坏菜,当然这只是对那些特别“吃油”的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