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你会喝咖啡吗?

作者:程乃珊




  (一)
  
  现今,咖啡似代表一种时尚,如果一个人说他不会喝咖啡,那就会被视为老土和不领市面。但我还是选择茶——加奶加糖的茶,即使咖啡,我也偏向卡布其诺、爱尔兰咖啡(威士忌加咖啡再加厚甸甸的一层奶油)和西班牙咖啡(咖啡上加一只冰淇淋球),反正,咖啡因被奶油覆盖得越稀越好,所以归根结底,我是属于不会喝咖啡的。
  其实一般讲,大部分上海人都不大会喝咖啡。咖啡是舶来品,在上海历史最多100年。第一批上海的咖啡友,是为了应付和外国人社交谈生意而硬着头皮喝的。渐渐地,喝咖啡变成一种时尚符号,甚至上海滩上层社会的一个标记了。接着,不断有环境优雅、配有精美西点的咖啡馆现身,不少经营者都为外国人。烧咖啡本来似是外国人与生俱来的,如同中国人天生会泡茶一样。那时光今南京西路西康路至茂名路一带,就有甜甜丝(DDS)、沙利文(Hot Chocolate)、飞特(Fiat)和康生……真是十只指头也数不尽。连大光明电影院都自设Rose Merry咖啡厅,观众可以在候时入场前或在看电影后去那里坐一下,这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在上海,咖啡早已不单纯作为一种饮品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从上世纪初之时,一个开明的西方化的家庭的女儿嫁妆里,必会有一套英国瓷茶具(咖啡具)。
  咖啡十分体现西方哲学:张扬有活力而且宣扬个性。比如中国茶有个公平杯,以示每杯茶的浓淡都一样;咖啡则可根据个人喜好有所选择:加糖加奶或不加糖奶,即我们说的黑咖啡,也可以加酒或加冰淇淋。
  喝咖啡必配甜点,而今咖啡店里,起码也会在杯碟边放一小块曲奇饼干或一方巧克力。
  咖啡与雪茄一样,闻着比入口香。
  当咖啡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道时尚符号时,咖啡所辐射出的影响比“喝咖啡”本身更强烈更深远。
  老上海的老克勒先生不会下厨没什么关系,但如若他说不会煮咖啡,那犹如旧时的女子说她不会下厨一样,也属于一种“奇耻大辱”,至少属迂腐老土一类。如我外祖父,连荷包蛋都不会煎,却煮得一手好咖啡。
  中国因为一直与亚非拉是“朋友加兄弟”,所以上海市面上从来不缺咖啡,因此外公的身手一直大有用武之地。
  那时南京西路口的泰昌食品店有一架不知哪个年代的轧咖啡豆机,咖啡豆是一两一买,九角八分一两,然后现场磨轧出来,即满堂香醇。如是现买现轧,可以保证咖啡豆香醇不走味。
  咖啡的最佳伴侣不是“咖啡伴侣”,而是三花牌淡炼乳,不能用甜炼乳,必要淡炼乳,才不会掩盖咖啡的原香和原味。
  我是不会喝黑咖啡的,但喜不加糖却加淡炼乳的咖啡,还有冰淇淋咖啡,事实上就是西班牙咖啡。究竟西班牙人是不是这样喝咖啡我不知道,但冰淇淋包括鲜奶油与咖啡也属黄金搭档,甜而不腻。
  在我们家里,从祖父母就规定,小孩子不满18岁是不能喝咖啡的——可能是因为欧美咖啡馆都规定18岁以下不能进咖啡馆。当然那是上世纪30年代之事,不知现在如何。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咖啡馆也禁止18岁以下入内,但只点冰淇淋和苏打水除外,所以上海咖啡馆一般都供应美味上好的西点和冰淇淋圣代之类。
  我的咖啡启蒙就是西班牙咖啡——咖啡上放一只冰淇淋球,或者厚厚的一层鲜奶油,就此决定我只能喝奶油味浓浓的咖啡。至今我都只停留在卡布其诺的水平,可见我的咖啡文化水平只有幼儿园水准。每每我见到有人呷那又黑又浓的无奶无糖咖啡时,我总觉得这不是享受而是受刑!
  
  (二)
  
  在老上海,咖啡市场都是中老年人占据的,年轻人当然也有,或者因为经济能力和时间关系,除非谈恋爱,青年人一般泡咖啡馆的不如中老年人多。中老年人会在咖啡馆泡上一个下午,或谈生意或仅是为享受,也有几个好友开出一桌桥牌,静静地边喝咖啡边打牌。
  解放后,许多老字号咖啡馆,如上文提到的,沙利文、甜甜丝等因为是外国人开的,都先后关了,但仍有不少新的咖啡馆开出,最出名的是在今南京西路铜仁路转角处的上海咖啡馆。还有襄阳公园对面的“天鹅阁”,是一对上世纪40年代的沪江大学毕业生夫妇开的,解放后公私合营了,但还是存在并且生意很好,老字号咖啡馆还有老大昌、东海等。
  那时坐咖啡馆的90%以上是中老年上海人,他们多为老资产、老教授,负担得起泡咖啡馆的价格;青年人谈恋爱甩派头,也只能忍痛泡咖啡馆,特别在媒人介绍第一次碰头时,往往都选择咖啡馆而显示一种文化层次。
  不过,大多数老上海人仍习惯在家中喝咖啡,既经济又自由。
  现今,咖啡馆可全都是年轻人的世界了。
  前些天星巴克大做免费咖啡,一度成为城中话题,队列中都是年轻人。其实老人有的是时间,但不知起于何时,在上海,喝咖啡似已成了时尚的同义词。尤其是在星巴克,难觅到一位中老年人身影,如南京西路恒隆广场底层的咖啡廊与几步之隔的中信泰富门口的星巴克相比,普遍的星巴克咖啡客年纪要轻许多。
  不过两面咖啡馆都难见白发老人。白发老人还有喝咖啡的?有,他们大多在家里喝咖啡,如我和先生。我们一般在午饭后煮一壶咖啡,下午3点左右则煮红茶。咖啡似比红茶性烈,怕下午喝会影响睡眠——我家保留农业社会早起早睡的习惯,如无应酬,10点必熄灯。
  我家咖啡是手工操作——煮的,有人劝我买一台咖啡机,我们拒绝了,除了因为要多花钱,还因为天天喝那划定配方的咖啡,肯定会反胃。咖啡豆其实可按个人喜好配制,如掺一点杏仁豆或肉桂粉等也十分富有乐趣。煮咖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十分享受的过程。
  说起咖啡,似总是英美等白种人文化的代表,岂不知,如今日本、韩国咖啡,也别有风味,可能因为合亚洲人口味。
  韩国有种咖啡叫Hazel nut,很香很醇,像咖啡又不像咖啡,很东方。香港的金巴利道是公认的韩国街,那里就有Hazel nut咖啡卖,很合我们这种喝咖啡只有初级水平的。我们常在蓝山咖啡豆里掺点Hazel nut,味道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