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馓子古今谈

作者:沈锦华 陈启刚




  麻油馓子,在古代又称寒具、环饼、油浴饼、膏环……
  
  寒具——方便面的始祖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馓子,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原来,所谓寒具,一如“农具”、“工具”之谓,从字面上可解释为:供寒食节所用的。
  古代,人们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这寒食节的来历,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乃源起于春秋时期(距今2600多年前)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之推。这一天,介之推被烧死,所以不能生火烧饭,于是就叫寒食节。(注)
  寒食节到了,然而,人又不能不吃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小麦粉和面,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不知《本草纲目》中为何写成“以糯粉和面”)。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祖宗们就称之为“寒具”。
  这寒具乃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即食即用,干食或用水冲食、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十分方便。渐渐地,它就成为不仅仅是寒食期间食用的佳品。由于它食用、携带、收藏(油炸后能存放较长一段日子而不变质)十分便捷,人们更喜欢在非寒食节的日子里,用开水加糖冲着吃或煮着吃,其味比寒食时期的干吃或以冷水泡着的吃法更胜一筹。而这一切,都使寒具(馓子)成为现代方便面的雏形。
  现在,世界公认的方便面其发明者是日本的安藤百福(日本日清食品公司创始人)。这位被尊称为“方便面之父”的安藤,1910年出生于台湾的嘉义县,年轻时生活在中国,也许他知道中国的麻油馓子。为了生活,他曾在服装、纺织、制盐、百货业等多个行业中打拼。二战日本战败后他回到日本。不知是不是受到中国麻油馓子的启发,1958年他在日本推出了他的发明——方便面。他以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日本方便面,这里面却多多少少具有中国馓子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千多年前就已问世的寒具,就是方便面的始祖。
  
  为上层社会所偏爱的方便食品
  作为古代方便食品,寒具首先为当时的上层社会所器重,并日益成为他们所偏爱的食品。远在汉代,寒具已是统治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古人称点心为小食)。
  这从东汉的郑康成在注释儒家经典《周礼》中可以看出。
  《周礼·天官》中记载了为周王室服务的各级官吏的职责,其中有“笾人”一职,所掌管的是“四笾之实,朝事之笾”(“笾人”的职责乃负责提供果脯干点之类的食品)。郑康成作“注”说:笾,竹器。如今寒具。原来汉代已盛行以“”(一种圆形竹器)盛放“寒具”(馓子)。所以郑康成以当时通俗的语言注释“笾”字,犹言:笾,是一种放果脯干点的竹器,就像我们今天(汉代)放馓子的一样。他在注释“朝事之笾”中的“朝事”时,说:“朝事谓:清朝未食,先进寒具。”意为:周王室有上早朝的制度,大臣们“清朝”(清早)空腹而来,“笾人”要负责向他们提供早点。郑康成以汉代的习俗作“注”说:这正如我们(汉代)清朝尚未吃饭而先吃馓子一样。
  从以上郑康成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代统治阶层中已习惯于在吃早餐前(或云,清晨未食之时),先吃馓子;而供他们吃食的馓子是放在专门的盛器()中的。
  
  古代“有钱人家”的待客之物
  馓子成为上层社会的食中珍品后,自然也就成为“有钱人家”的待客之物。有记载可查的就有:
  东晋的大官僚桓玄(公元369年~404年),他家的寒具(馓子),油煎后必以蜜糖(东晋尚无白砂糖)相和。有客来,桓玄即端出“油蜜馓子”招待。而桓玄又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难免油污了书画……(事见宋代林洪《山家清供》)
  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妓李师师。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装在食品盒中的寒具(馓子),成为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事见宋人传奇《李师师外传》)
  皇帝如此看重馓子,又遑论一般官宦人家!
  北宋官僚陶谷所撰的《清异录》中,记录了当时金陵世大夫家吃食的“七大妙处”,最后一妙即是:“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意为:在金陵的官宦人家中,口中所嚼的麻油馓子(据沈括《梦溪笔谈》考证,北京时通行以麻油煎炸食物),其香气可惊飘十里……
  唐代刘禹锡写过一首《寒具》诗,诗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读罢似乎已经体验到馓子的色香而令人大开食欲。
  
  今天仍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馓子,作为一种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方便食品而长盛不衰。时至今日,我国北方与西北地区,乃至安徽、江苏等地,仍以馓子为待客之物。复旦大学有学子某,前两年曾去大西北的宁夏农村支教。返沪后,每逢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会收到寄自宁夏且散发出油香的馓子——那是她在宁夏支教时的农村学生送给她的珍贵礼品。
  今天,在嚼着肯德基、汉堡包的同时,还有不少人以油馓子和着牛奶或豆浆当早点(一如汉代的“清早未食,先进寒具”);即使繁华的上海,还有一些居民家,会以馓子为妇女生育做月子时期的滋补和催奶食品。而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还能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看到卖油馓子的摊位,他们至今仍遵循着祖辈们传下来的制作寒具的操作方法。“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一千多年前刘禹锡这两句形容馓子制作的诗句,仍然是今天现炸现卖油馓子的最佳写照。
  已经飘了两千多年的馓子香,看来还会继续飘下去……
  
  (注)关于古代寒食节的天数,最初据说有一个月,后来改为7天,后来又改为3天(即清明前后三天),最后定为1天(冬至以后的第1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