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怎样才能吃得放心
作者:杨燿铭
让学者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层出不穷的黑心食品及假冒伪劣事件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意愿。
我们看到,有些商家商德败坏,为求利益,全然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当然也有知名企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如产品菌落总数或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含有过量的添加剂等。前者的错误是人为的,也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后者则是由于业务负责人的专业知识不足所导致的,不过这两者所造成的后果一样,都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实,我国对于食品的相关管理有着非常严密及详实的规则。就拿新上市食品的管理流程来说,相对于欧美及日本那种由厂商自我约束的宽松管理,我国有着系统化的登记审核制度,这个制度由各地方食品监督所负责执行。
厂商决定生产某一种食品时,必须先将配方及原料来源证明送交主管单位做配方成分的登记及审核,确认所使用的原料及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原料是否符合卫生法规要求,经审核取得字号后才可以生产,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号”。和国外最重要的区别是我国采取“一物一证”,这跟国外以“工厂生产许可证”载明许可产品形态后,可自行生产多种产品是截然不同的。不幸的是,这就是很多不法厂商经常利用的漏洞,常常用A产品证号贴在B、C、D等不同产品上,如果配方相同那倒问题不大,有些厂商根本牛头不对马嘴,为了省事乱贴一通,甚至将不能通过食品审核的产品贴上别的字号拿出来销售,这就丧失了对消费者食用安全的保障。
如果我们要判断保健食品生产厂的好坏,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工厂是否是专业的生产厂。那么怎样才叫作专业?可以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来看。所谓的硬件就是工厂的厂房设计、机器设备及卫生环境是否达到标准,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良好作业规范(简称GMP);软件则指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及管理考核,包括一线生产人员及各级行政管理人员,这个标准已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根据国际间不同行业来确定不同编码的国际标准号,以确认生产及管理工作的流程正确及人员素质。由于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而近来在食品生产的管理中,为了预防潜在可能发生的各项生物、物理或化学的危害,特别制定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和应用指南(简称HACCP)来保证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综合地说,如果食品生产厂都能朝着这些质量目标努力的话,消费者的健康及安全就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有了专业工厂的规范生产之后,就能确定消费者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了吗?其实这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另一半在于包装出厂后,到消费者购买之前的质量监督与保存监控。然而,产品经过层层的供销及运输,所发生的疏忽或意外都可能导致产品变质。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销售商在进货时就必须详细检查产品的外包装是否完整,并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进行保存或运输,以确保产品的食用安全与营养价值。
那么,消费者如果要到市面上选购对自己有用的健康食品时,怎样才可以买到放心的产品呢?我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1、不要买外包装有瑕疵的产品,极有可能会影响质量;
2、要选择信誉度较佳、产品标签详细完整的产品;
3、要注意比较区分,避免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
可能很多人被曾经的不愉快经历及媒体的报道所困惑,到底应该如何去选择才不会“花了金钱又丢了健康”?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轻松地选购适合自己的健康食品,我们通过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专家们的协助,对我国境内的健康食品生产厂进行评估,并依照GMP、ISO、HACCP的要求对其进行审核。然后由生产厂商提供优质的产品给《食品与生活》杂志社的“健康食品超市”,以邮购的方式来方便读者对健康食品进行选购。
专家小组针对要进入邮购目录的产品进行各项审核,以保证消费者在“健康食品超市”的邮购中得到食用安全的最佳保障和愉快的选购过程。
我们采取的评估审核标准是:
1、生产销售商及产品生产许可的审核
每一个生产销售商必须提供各项合法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及各项质量认证批文。
2、产品外包装安全性及标签完整性的审核
产品外包装是否符合保存条件要求,以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外包装标签是否依照标准完整清晰,让消费者容易了解。
3、产品安全检测与持续追踪管理
产品须经中国商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安全检测,每半年进行复测。检测的项目分两大类(重金属含量检测和细菌、致病菌检测),有些产品还需加做农药残留量检测。
产品只有通过以上的审核后,《食品与生活》杂志社才会跟厂商签订合作协议,这些符合规范的优质产品才会陆续出现在“健康食品超市”的邮购服务之中。这些通过审核的优质产品上会标记“专家严选”字样,消费者就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买到安心、放心、称心的健康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