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1期

沉甸甸的鸡蛋

作者:刘向东




  30多年前的1974年,我中学毕业,下乡到辽北地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那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老百姓生活很苦,但人们善良、纯朴、诚实,从不欺人也不骗人。我们知识青年每次回家,都会从农民手里买些农副产品,特别是城里紧缺的鸡蛋。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农民不敢把鸡蛋卖给我们了,今天说起这件事情,还让人觉得心口堵得慌。
  鸡蛋在那个年代很金贵,每户人家一个月都不能保证供应半斤。城里的鸡蛋供应为何这样紧张?是因为当时的鸡蛋,大多是供销社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农民家粮食都不够吃,哪有能力用饲料来养鸡。他们大多每天早晨将鸡放出院,把它们赶到生产队的场院附近,让鸡啄些打粮时散落在地上的稻糠碎谷穗吃;有的干脆把鸡放到草丛中,让鸡吃些草籽、昆虫之类的东西。虽说鸡蛋是纯绿色食品,但产量太低,无法满足城里人的需求。
  那时农民卖给供销社鸡蛋,用来换取家庭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许多农民每次卖鸡蛋时都会留下十来个,自己家既舍不得吃又不愿卖给供销社,他们盘算着私下卖给村里的下乡知识青年。因为下乡知识青年买鸡蛋付的钱,每斤要比供销社的收购价高出四五角。但农民的这种行为当时是不允许的,它被贴上了“投机倒把”的标签。为防止农民私下卖鸡蛋,大队规定:如果发现哪家私自将鸡蛋卖给他人,供销社将停止供应其家庭必备生活用品中的肥皂、灯泡、火柴等等。这些商品本来就很难买到,加之在这山沟方圆几十里范围内仅此一家供销社,一旦停止供应了这些东西,那日子就没法过了。大多数农民在这种高压态势下,有所收敛。只有少数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铤而走险偷偷地将鸡蛋卖给知识青年,大队虽有察觉,但苦于抓不到“现行”,也没有办法。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农民再不敢把鸡蛋卖给我们了。那天中午,我下工回青年点吃饭,路过供销社时,隐隐约约听到里面传来哭泣声,门口还围着许多人在向屋里张望。我感到很奇怪就和几个青年走了进去。只见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战战兢兢地站在屋中间,老人满头白发、一脸的皱纹,正在用露着棉絮的黑色破棉袄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水。大队李书记气势汹汹地站在了老太太的面前,一手叉着个腰,另一只手指着老太太的脸大声训斥道:“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还敢偷着卖鸡蛋,和大队唱对头戏……”老太太吓得一声都不敢吭,那双昏花的眼睛茫然地盯着柜台上的十几个鸡蛋。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便出了供销社,心里还琢磨着,这位老太太真倒霉,怎么会撞到枪口上了?
  来到青年点食堂,见大家在议论什么,我也凑了过去注意听,只见团干部周兴文一边吃饭一边讲:“今天早晨,大队突然通知青年点团支部干部马上到供销社开会,我们觉得很奇怪,一大早开的什么会?我和其他几个团干部赶忙到了供销社,进屋一看大队主要干部也都来了,气氛显得很严肃。大队李书记看人来齐了便开了腔:‘各位团干部都来了,今天大队党支部交给你们一项特殊任务,这将是对你们每个人能否尽早抽调回城的一次考验。’说到这李书记把声音放低了些:‘最近村里有些人私下卖鸡蛋,活动很猖獗。为了打击这股资本主义势力,大队决定,今天你们几个团干部不用上工了,还给记工分。你们的任务是分头挨门挨户上门假装买鸡蛋,如果谁家卖鸡蛋,你们就将买的鸡蛋送到这里来,对此大队要按规定严厉惩处……’听到书记说出来的话,大家脸上的表情不禁变了样,这不明摆着让我们自己整自己吗?接下来李书记还让每个团干部发表意见,大家只得违心地表示,一定落实大队党支部意见。开完会,大多数人敷衍了事地走了几家,围着村子转了几圈,便回了青年点。不料吴波这家伙鬼使神差地骗了一个老太太,把鸡蛋送到了供销社……”
  一年后,吴波顺利地抽调回了沈阳,那位老太太却遭了殃,吃了半年多的死面大饼子,火柴还是一位好心的邻居送去了两盒。这件事带来的更大震动是,村里人认为知识青年不讲诚信,为实现个人目的干缺德事,鸡蛋不能卖给这些人了。事情发生后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我们了,他们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