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诗韵悠悠菊花香
作者:张法良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郑谷笔下的《菊》,菊在未开花时,从枝叶上看和蓬蒿有些相似。因此诗人劈头一句“王孙莫把比蓬蒿”,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错把品质高尚的菊看作了野草蓬蒿,这一句透露了诗人对那些纨绔子弟的鄙视之情。紧接着一句“九日枝枝近鬓毛”,到了重阳节菊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争着将菊花戴在头发上,这一句点出了菊花的高洁,为人们所喜爱。第三句“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的早晨,丛丛菊花,带着露珠在晨风中怒放,缕缕清香溢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句写出了菊花的风韵。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生长在瓦檐上的矮小植物,因形态似松,故名瓦松。诗人认为,瓦松虽踞高处,但毫无用处;菊花虽然生长在地上,却从不羡慕高高在上的瓦松,而是默默地把它的芬芳奉献给人们,这一句突出了菊花的高尚品质。这首小诗通篇不见一个“菊”字,但处处在写菊、颂菊,寓意十分深刻。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则完全脱离了文人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二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两首诗都是黄巢应试落第之后写的政治抒情诗,通俗易懂,不难理解。第一首《题菊花》从字面上看是为菊花讨公道,批评春神(青帝)冷落菊花,让他独自在寒冷的秋天喝西北风,得不到春天的温暖和蝴蝶的青睐。有朝一日我黄巢当上了青帝,我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在美好的春天。实际上,黄巢是在为自己怀才不遇和受苦受难的广大劳动人民鸣不平。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决心推翻腐朽的唐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第二首写得更加露骨,借自然界里的菊花抒发自己的万丈豪情和翻天覆地的决心,直接把黄色的菊花称为我花。暗示他将高举起义大旗,带领起义军杀进长安,推翻唐朝统治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坚定、果断、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和战斗风格。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我把它称为另类咏菊。与其说是两首咏菊诗,不如说是两支射向唐王朝的响箭和两篇战斗的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