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妈妈的味道
作者:陈孟湘
每天奔波于两点一线,推掉很多应酬做饭给儿子吃,朋友都认为我这样是小题大作:孩子已经读初中,该培养独立能力了。听此话我一笑了之,一来我的确脱不开身,二来我觉得独不独立不在于孩子会不会做饭。作为母亲能亲手给自己的孩子做饭,挺幸福的,我一直很珍惜这样的时光,因为和孩子相聚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等到他读大学,自然会离开我们,即使离得不远,但那时的他也有他自己的圈子了。
这么做也有弊端,我任劳任怨地付出,不仅先生认为天经地义,孩子也习以为常了。其实,我倒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只是希望孩子能体会我的苦心,懂得心疼长辈。
一天,我下班回家,儿子房里来了个很小的男孩,孩子的眼神有些惶恐,看到我,赶紧站起来喊“阿姨好!”我认识这孩子,他随父亲住在附近一间小屋里,他母亲以前也住这里,但已经很多年没见到了。这样家庭的孩子身上难免有些不太好的习惯,对他和儿子在一起玩,我一直有些警惕。
看到孩子已经来到家里,我还是很热情地招呼儿子拿零食给他吃。两个孩子玩游戏卡很尽兴,厨房里忙碌的我,看到这一幕,心有些酸: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
到吃饭时间,我将弄好的饭菜端到桌上,喊儿子吃,并让那孩子也一起吃点。“不了,阿姨,爸爸给我钱了,我去买吃的。”怕我不信,孩子从脏脏的裤子口袋掏出了四个硬币。天黑了,我硬让孩子留下来。孩子这次没有推辞,吃得很香,每一口菜都在嘴里细嚼慢咽地品味,吃一块排骨说香,吃一口蔬菜,也说好吃。
我儿子不以为然,说那孩子就会说假话“拍马屁”。我制止了儿子的无礼,好奇地问孩子,我做的菜怎么好吃了,孩子回答的一句话差点催出了我的眼泪:“菜里有妈妈的味道。”
原来,他已经很多年没吃过妈妈做的饭菜了。整天不着家的父亲一直将他的伙食安排在附近的一个小吃部,每顿四块钱。
可怜的孩子。我使劲地往孩子碗里夹菜,也努力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孩子,如果你想吃有妈妈味道的饭菜了,就来我家。”我这么对孩子说。
儿子咂咂嘴,又舔舔嘴唇,似乎也在搜寻那孩子所说的“妈妈的味道”。“我怎么就尝不出来呢?”他自言自语道。
儿子初一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本意是想儿子能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出良好的作息习惯。然而不久,孩子成绩就急剧下降。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来不及交涉退费问题,就赶紧将孩子转校了。我知道我犯错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适合离开家单独生活的,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
记得转学后的那天,当我像往常那样做几个菜端到桌上时,儿子吃得特别香,边吃边说:“一段日子不见,妈妈的手艺大有长进。”其实我明白得很,不是我厨艺提高了,而是孩子吃腻了学校食堂饭菜而已。“妈妈,真好吃,这次我也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心里暖乎乎的,为孩子的顿悟,为孩子的懂事。
每次我回娘家,虽然妈妈做菜手艺也不高,但品尝母亲做的菜肴,就觉得那是天下的极品美味,常在那个瞬间希望时间凝固,让亲情永远定格。原因大概就是那个孩子说的,饭菜里有妈妈的味道吧。
我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
突然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幸福,我儿子也是幸福的。不知道享受不到妈妈味道菜肴的人可会羡慕我们?
祈愿忙碌的你和漂泊的游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常回家看看,祈愿每一对爱侣别再轻易拆散一个家,祈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