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羊年

作者:普显宏




  又到除夕。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意思是说,到了大年三十,就连穷得叮当响的乞丐都会自己给自己放上三天假,做点好吃的美食犒劳一下自己的嘴巴。可见,大年夜对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除夕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但你听说过羊这种家畜也要过年的事么?
  在我的家乡——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的彝族当中,有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叫羊年,羊年也就是给羊过年的意思。羊不仅同人一样要过年,且时间与我们人过年的时间一致,是在农历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羊是一种儒雅温顺、知道感恩、象征吉祥的动物,每只羔羊虔诚地跪着吃奶的样子,你见了就会十分的感动。彝族人民非常喜爱饲养山羊,对羊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羊也显得十分地敬重,过年前后一般是不杀羊的,就是平时杀羊也不用刀,而是用手把羊掐死。在我们牟定县一个叫白沙河的地方,家家户户都养黑山羊。他们上山放羊,与电影《阿诗玛》中的阿黑哥放羊是一样的,只是不骑马,而是背上荞粑粑,带着牧羊犬,一出门就是十天半月,辗转于那些高山草甸之间,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点山涧的泉水;晚上则把羊用网圈在一块宽阔的荒地里,人和狗则睡在防水的毡子上,过着一种风餐露宿的游牧民式生活。但是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就像我们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不论多远,都得在太阳落山前赶着羊群回家过年。羊过年跟我们人过年一样,主人要把羊厩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干草或干松毛以迎接羊群归来,并在羊厩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门神和须须柳柳的挂门钱。待羊回厩后,还要给羊准备年夜饭,羊吃的年饭由荞面、小米、麦面、苞谷等粮食掺和在一起,一群羊吃得欢天喜地。这期间,主人还要给羊喂点盐和水。晚上,就在羊厩门外烧起一堆柴疙瘩,全家人围在篝火旁,与羊一起“守岁”,听老人给年轻人唱一首叫做《吆羊放羊的来历》的古歌。这古歌属老人梅葛调,流传千余年了,用彝话演唱,调子悠扬高亢,婉转动听:
  “羊从哪里来,放羊咋个放?要想知底细,听我唱一段:天上羊群多,可是没有草;地上青草多,可是没有羊。每天三更后,羊从天上降,待到五更时,又回天上去。地上草少了,不知谁吃掉?等到月亮白,悄悄去偷看,原来是群羊,来吃地上草。有人想放羊,每晚去偷瞧,办法想不少,就是捉不到。一天黑夜里,有只独眼羊,找伴找不着,只好留地上。羊是只母羊,快生小羊了。后来在地上,成了一群羊。有人去吆羊,就是吆不到,办法想不少,无法赶来吆。阿波想放羊,可没见过羊。神仙告诉他:琅井的白盐,哄羊哄得来;黑井的砣盐,哄羊哄得乖。阿波到琅井,找来了白盐;阿波到黑井,又找来砣盐。左手拿着盐,右手拿着草,天亮出门去,要把羊儿找。找到山头上,看见烧黄树,看着看着动,黄的是黄羊,拿出盐来喂,黄羊跟着来。找到山坡上,看见烧黑树,看着看着动,黑的是黑羊,拿出盐来喂,黑羊跟着来。找到箐底下,看见烧白树,看着看着动,白的是白羊,拿出盐来喂,白羊跟着来。阿波照这样,天天去山上,一天喂三次,三天喂九回。日子渐渐久,羊不怕人了,羊来找人了。没有歇羊处,立个大火塘,就是歇羊处。有了歇羊处,又怕羊再跑,编个竹羊笼,背着把羊放。还没有羊网,又去学织网,织网学蜘蛛,蜘蛛织团网,我们织长网。羊网织成了,还缺放羊狗,找狗没找着,玩泥玩两天。玩着红泥巴,找着个红狗,不是吆羊狗,是撵麂子狗;玩着黄泥巴,找着个黄狗,不是放羊狗,是撵豺狼狗;玩着黑泥巴,找着个黑狗,不是吆羊狗,是撵老熊狗;玩着白泥巴,找着个白狗,白狗配黑羊,才是放羊狗。歇羊有法了,羊网织成了,放羊狗有了,还要有人放。要有大人放,要有娃娃放。大人拿鞭子,连坐带走放;娃娃拿鞭子,前头堵着放。大人后面唤,娃娃前头唤。前后多照看,羊才放得好。”
  到了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都要带上煮熟的肉菜等美酒佳肴,放着鞭炮,来到羊厩外与羊共餐。进餐前,还要搞一个仪式:先在供桌上摆放烟酒糖茶,一祭山神,二祭祖灵,对着山神、祖灵牌位和羊厩磕头作揖,以求来年人羊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给羊喂它最爱吃的树叶和青草,一个羊年就算过完了。然后,请村中的老毕摩(彝族知识分子)选一个黄道吉日,一般是属龙日或属虎日,放羊人就可以把羊群赶到山坡上去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