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香港美食指南:腊香煲仔饭

作者:南 希




   2007年最后一天,寒风凛冽,玻璃窗上蒙住层层水气。气象报道将降温至冰点之下,心里却不由得一阵喜悦——这才像个冬天呢!巴不得窗上都结满冰花才有味道呢。
  大门一开,钟点工小平挟着一股寒气进来,搓着冻得通红的脸颊说:“介冷的天,可以烧煲仔饭给你们吃了!正好那包‘万利隆’润肠还剩几根呢。”
  小平是安徽人,已在一家广东老夫妻家做了十来年,跟着老太太学得一手标准广东菜,煲仔饭是她拿手。
  到底跟正宗广东人学过,连香肠和润肠都分得清清楚楚,还叫得出“万利隆”这个老字号呢!
  吃煲仔饭有点如吃大闸蟹,重要的是气氛。
  当即洗刷干净那只被铁丝扎得五花大绑的砂锅——现今上海人家时兴烧锅、电锅,我家这只砂锅要不是小平几次“刀下留人”,怕也早被时代淘汰了。砂锅油油亮亮的,就像布满茶垢的茶壶,唯这样才够味。
  正宗的煲仔饭必须用炭炉加炭煨出来。从前在香港时,遇到寒流来袭——香港的寒流上海人听来觉得太装腔作势:气温骤降至12℃!这也叫寒流!但对平时开足冷气吃火锅的香港人,寒流来袭正是吃煲仔饭的好时令。
  煲仔饭一定要在女人街这种市井味十足的大排档吃:一排赭色的瓦质炭炉当街一字排开,烧得通红的炭条哔哔卟卟欢快地唱着,给12℃的寒流送来阵阵温馨之感。空气中弥散着肉的焦香和饭香,不流口水都不行。晶莹的剔透如玉的大米饭配碧绿的芥兰(上海人叫橄榄菜),上面铺一层斜刀切的腊肠和腊肉。腊肠有妃色和深褐色两种:前者为猪肉肠,后者为鸭肝肠,广东人称润肠,较猪肉肠细腻软口。近年大家怕肥,肉肠都以全瘦肉制成,我却更钟情肥瘦各半的传统腊肠,那油汪汪的肥猪肉煲得如水晶般鼓弹出来,如是一口咬下去,口内香油四溅,那才叫好吃,管它什么胆固醇高血脂,反正不会天天如此“放肆”!说到煲仔饭,腊肠是其灵魂,腊肉虽香,但肉质太紧实,带点肉腥味,不如腊肠香。
  比起什么德国灌肠法国小红肠,中国腊肠不知好吃几百倍。上海一般老派人家,家中常备一些火腿腊肠之类。临时来客没有什么菜,就将腊肠和饭放在一起煮。不久,一阵腊肠的油香扑面而来,这是上海煲仔饭。再就一碗笃得入口即化的黄豆猪脚汤,炒只蔬菜,已很可以待客了。我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厨艺,就是腊肠炒鸡蛋和上海煲仔饭。
  后来去了香港,每逢秋冬,亲友就会打电话邀我吃煲仔饭,方知腊肠中还很有点讲头呢。
  一次,朋友神秘兮兮地约我去港岛中环吃煲仔饭。据说这里的腊肠和润肠都是自制。店主在香港自设工厂为自己店做腊肠,而煲仔饭是该店的招牌菜。但见店堂陈设极简朴,却生意红火。腊肠和润肠与芥兰同置煲仔内,翠绿与妃红相间,盖子一掀,一阵甘腴的腊肠香味直溢出来,再就一碗热灼火烫的似香菇丝样的香喷喷的汤羹,那份甘香和暖意,真恨不得天天来寒流。我是不吃蛇肉的,待我抹着油光光的嘴打着饱嗝出来,朋友一脸坏笑地点点门口那块招牌“蛇王芬”,很有点江湖上女侠客之味。原来我们刚才吃的是蛇羹。广东人认为,煲仔饭就蛇羹,十分匹配,又可口又补身。难怪秋冬之交,“蛇王芬”店外人龙不绝。除了吃煲仔饭的,更有专门冲着该店的自制香肠。今天香港坚持用手工制作腊肠的店,“蛇王芬”算是硕果仅存的人家之一。因此不少人特地买回去作手信送亲友。特别海外亲友,更钟情这里的腊肠,有份浓浓乡情。“蛇王芬”腊肠的配方是家传的,肥肉占20%,由于是手工制作,因此产量不多,都在秋冬前才开始制作。在人工如此昂贵的今天,成本不低,“蛇王芬”仍坚持继续自产自销。店主坦言实在是不想那份甘腴的腊肠香绝断!
  “蛇王芬”一份例牌煲仔饭,每客180元,可供4人用,应当不算贵。
  说到腊肠,港岛西环德辅道西两侧,还有不少旧式腊味店。其中一家“万利隆”,也是自设工厂自制腊肠,有50年历史了 。老板来自广东江门,他那个村全村都以制腊味为生。上世纪50年代他南下香港,凭借一手祖传制腊肠绝招,很快在香港打出牌子。香港不少酒楼餐厅都是“万利隆”雷打不动的客户,连餐牌上都特别标明“本店腊肠由‘万利隆’提供”,都是几代人的老关系了。香港特首曾荫权从其父亲时代,就是这里常客。现今,特首夫人常亲自来此购买腊肠,不时与老板叙叙旧。
  老板梁先生说,一天光切猪肉就要切2000斤。初时比例为肥瘦各半,现在85%为瘦肉,近来更有全瘦肉。要把全瘦腊肠做得甘香不韧、细软润口,很考功夫。
  “万利隆”在内地也设有自己的腊肠工厂,但只作内销。现在上环店铺挂满的各式香肠,全部是本港生产。有人问他内地人工便宜,为何不索兴全部在内地生产?梁先生认为,一切还是为了“万利隆”这块牌子。如果在内地生产再经运输、卫生检测……时间较长,腊肠会干身,吃口就打折了,那不是坏了“万利隆”金字招牌?香港生产虽然成本较高,但保证新鲜。同样原因,“万利隆”也拒绝企业化大批量生产。虽然明知北美华人区大有市场,但如若将腊肠真空包装,香味和油分会很快流散,同样影响吃口。
  “万利隆”至今仍沿用最传统的销售方式——将腊肠成串如葡萄样挂在店堂墙壁上,任顾客自由选购。
  挑选腊肠,也很有学问。梁老板教我,先要用鼻子闻,要香气足而无“哈喇味”,上海人称“油呵味”,然后留意色泽,太过鲜艳反而有诈,可能加入色素。此外,腊肠手感要有弹性,太过硬梆梆的就说明货太陈了。连肠衣,梁先生也十分讲究。“万利隆”的肠衣,至少要风干一年以上,而润肠的肠衣更要风干两年以上。因为肠衣内有胶质,胶质不去尽,腊肠的肠皮就会很韧,口感不松脆。
  所以,每有亲友或我自己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前,只要时交秋冬,一定会去“万利隆”买几款腊肠润肠,因为只要吃过一次,以后的冬天,都会怀念那醇香浓郁的腊肠香,以此作煲仔饭与家人分享,连寒冬的凛冽,都会化作一股温馨的暖流。
  去香港购物,不仅莎莎化妆品或金器、时装,买几款“万利隆”自制自销的腊肠与亲朋好友分享,所费不多(一般80元到100元一斤),却是一份很特别的手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