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不能吃的猪肉不长丝的莲藕

作者:张 雯




  凡人物——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评价。
  在各式各样的评价中,“盖棺论定”式的评价最为重要,“历史”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最准确也最真切。换言之,只有经过历史检验的评价才格外有穿透力,格外有权威性。
  自然,当人物成了历史,在关于那“人物”的故事中,也总会包含着后人对他的评价。
  请听两个人物故事。
  其一见于《聊斋》。《聊斋》里有个故事称,有一次有人杀猪,发现猪肉臭不可闻,杀猪者“奇之”,便细细一找,果然发现猪肚子里有一布条,其上大书五字:“秦桧七世身”,意即秦桧即便投胎七次转生七次,仍然是只面目可憎的猪。更发人深省的是,杀猪者将此猪肉拿来喂狗时,那狗居然理也不理,转身摇摇头扬长而去。
  瞧!只因秦桧这个“人物”干尽了坏事,才在后人的心中成了一只连狗也不理的臭猪。
  其二是流传于安徽的一则民间故事。那故事写道:包公治理庐州(今合肥市)时,从不徇私,他奉公执法,百姓无不欢颜。皇上闻言,大喜,曾下旨将合肥南门外的一片藕塘奖给了包公。不料一帮奸臣立即造谣:“哼!天下哪有无私者!既然那塘中有藕,包黑子就肯定要卖藕赚钱!”包公闻言后立即布告天下:“包氏子孙不谋私,百姓用藕尽管取。”奇的是,就这么一句话,包河的藕就从此成了无丝之藕——天下之藕皆“藕断丝连”,唯独合肥的包河之藕断也无丝(私)。
  瞧!只要你正气凛然,就一定能成为人们心中不倒的丰碑,换言之,只要你堂堂正正,藕都会真诚地帮你。
  自然,上述故事也昭示着这样一条意味深长的“真理”,这就是,在不同人物的身后,总会跟一串不同的故事,至于那故事是赞美还是贬斥,则全在于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么,如果评价不准确不客观又会怎样?
  请听一则西方的小说:
  半夜三更,在荒郊的墓地,在一串串令人惊恐的电闪雷鸣中,样式各异的坟茔突然都裂开了口,且所有的鬼魂都从坟里钻了出来,他们不仅面容愤然,还无一例外地伸出双手,用锐利的指甲抓挠着石碑。锥子似的指甲深深地嵌进冰冷的石碑,就这么抓着挠着,挠着抓着,直到碑文统统抓掉了,一块块墓碑上都空空如也了,这才放心地笑了笑,重新钻回各自的坟茔之中。显然,作品的主题是,西方社会对人的评价(碑文就是一种评价)普遍不准确,连鬼都不能容忍了,这才出现了鬼魂夜半抓碑的情节。
  于是进而想起做人处世的两条基本的原则,这就是:想得到好评吗?请先做个好人;想正确地评价一个人吗?请务必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