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清明时节

作者:王 圆




  “春雨惊春清谷天”,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天空清澈,大气洁净,草木繁茂,桃李芬芳,万物皆“洁齐清明”,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就像一姑娘,正值十七八岁的芳龄。
  清明时节,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刮了坟头土,一旱就是四十五;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可见,清明的雨水是多么宝贵。清明到,农民们开始忙碌,把楼前闲置的花坛开垦成菜地的几位阿姨也开始各自忙碌。
  清明, 是唯一一个演变成“节日”的节气。4月5日的“清明节”,是祭祀节,人们在这一天上坟祭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清明无客不思家”。这种传统据说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和介子推的传说,后被民间效仿,历代沿袭。老天,也似乎特别能体谅人们的情思,总在这一天降下纷纷的小雨,欲为清明节增添一些清冷哀愁的气氛。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清明的雨没有丝毫的感伤,而是清新欢快的雨。上小学的时候,清明节那天老师会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那天,在霏霏的小雨中,我和伙伴们背着干粮步行前往烈士陵园,我们就像一群小树苗,在雨水中被哺育,说着唱着,走着跳着就到了目的地。扫墓之后,我们在陵园里找一片草地,席地而坐,一同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所以,清明节就是郊游日,它为我的童年记下了一份份淡然而珍贵的快乐时光。据说古人也是如此:“清明,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其实,清明节有另一种名称,就是“踏青节”。
  据说踏青的习俗自周代开始,宋代最为盛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百姓踏青春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一段清明的描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富家女子)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萧鼓,终日不绝。”清明时节,春光清新萌动、不浓不淡,“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沾衣欲湿杏花雨,拂面不寒杨柳风”……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吸引着人们去涉足、体验了。如今,人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生活久了,心被物质、功利填满了,到大自然中去踏青就更显得必要和珍贵。到山上、原野,到公园、郊外,或者只是街边巷内的小花园,走走青草地,做做深呼吸,放松心灵,活动身体,用一份天真感受春天真实的律动。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色彩缤纷、鲜明灵动的节日,它既有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庄重神圣,又有踏青游玩的轻松欢悦;既有祭祀新坟、思念至亲的别离忧愁,又有花草风雨的生动浪漫。清明里寄托了一年又一年人们不同的梦想、希望和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