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秋夜遐思

作者:王 涛




  初秋的背影渐行渐远,成了昨天的记忆,深秋的脚步声逐渐清晰起来了,让人真切感觉到万木萧条的寒冬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秋天是一年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它一头连接着酷暑,一面通向严寒,把冰火迥异的两者协调起来,带给人们一个舒适的季节。秋天不但气候舒适,而且还伴随着丰收的喜悦。春种秋收,当人们捧起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心中充满喜悦和快乐是自不待言的。如此说来,秋季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季节。文人悲秋就是借此寄托一种悲悯情怀,或者标榜清高而已,人们听到之后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地抹泪。
  虽然不少文人喜欢悲秋,但是像李白这样具有豁达胸襟的人,对四季轮回就很看得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万物之于天地不过是过客而已,白驹过隙般的人生几十年光阴,更是短暂。任何妄想永恒的企图,都只会无端增加自己的烦恼。
  人生也和季节一样,有着自身固有的运行轨迹。在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身上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死亡的命运伴随着诞生已经注定。悲观者看到这一点,可能会涕泪横流,悲伤不已;而乐观的人发现之后则会把精力放在如何使人生更加辉煌灿烂上,而不去徒劳地哀怨。“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就很豁达,把“闻道”置之于生死之上,这样一方面摆脱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一方面使精神有了寄托,用“闻道”的求索来充实内心,充实生活,内心的阴翳一扫而空,于是充满了阳光,自然就不会有悲从中来之感了。难怪经常有人说:“幸福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精辟之至。
  秦始皇横扫六合天下归一,却终日惶恐于不得长生;而颜渊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却能够自得其乐。这其中的差异就产生于精神寄托所在的高下。抛开物欲而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自然万物的赐予,就会有开朗的心境。
  当然,人人都有欲望,如果人们能够把这个欲望“圈养”在一个许可的范畴,它可能会成为人们奋发的动力。千百年来被奉为圣人的孔夫子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就是境界,这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圣贤胸怀。
  我等凡夫俗子不可能修炼到这种崇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做到享受生活,用感恩的心情对待自然的赐予,对待亲情、友情,对待承载我们思想的身体,对待手头的工作,有了这番心境,就会用微笑回应不如意,“不怨天,不尤人”保持一份秋水般宁静的心情。也许你没有能够拥有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地位、财富,但是可以拥有快乐。因为实现获得地位、财富的目标要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机遇的援手,非凭借自身能力完全可以驾驭,但是快乐的闸门却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人们愿意就能够得到。对待财富是这样,对待生命也是如此。
  自然的季节也罢,人生的“季节”也罢,任何一段都会有无可比拟的精彩之处,只要懂得欣赏,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兰花一样灿烂,一般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