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最是钟情回锅肉

作者:许明远




  若要问我最喜爱吃的一道菜肴是什么,我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回锅肉!”
  在我们四川老家,回锅肉是最普遍,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道家常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在炒回锅肉时,是用小火把肥瘦相连的肉片慢慢熬出来的,因此又叫熬锅肉。那时,乡下逢年过节都要祭拜老祖宗,或是敬奉灶王菩萨、土地菩萨等神明。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母亲到村子旁不远的一个小庙里去敬过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保佑家人平安,保佑这一年能有个好收成。祭拜的祭品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就是“刀头”。“刀头”是用一块切得四四方方的至少一斤以上的五花肉,在锅里煮熟,凉后放在祭祀的盘子里。祭拜过后,这么大一块熟肉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是做成回锅肉,给我们打牙祭。
  在自家地里拔一把青蒜苗——炒回锅肉是绝不能离开这样东西的。把肉切成薄片,姜末、豆豉剁好。锅烧热后,用锅铲先铲一坨猪油,如果用菜籽油炒味道更香。锅里若不加油,直接放肉片的话,肯定会粘锅,铲都铲不动。油烧热后,下肉片用小火慢慢爆,直到吐油,起“灯盏窝”时,可滗去多余的油。这时是炒回锅肉的关键时刻,若炒得过了火,油全熬了出来,那你就等着吃油渣吧;若火候不够,油没有爆出来,吃着肥腻,满口的油,一点也不香。滗去多余的油后,就得赶紧下豆瓣、豆豉、姜末和甜面酱,再加一点点白糖和酱油,这时香味就出来了,色泽也上去了。把切成马耳朵形状的蒜苗倒下去,用大火翻炒几下,顿时满屋飘香,可别顾着闻,赶紧起锅吧,要不蒜苗就蔫了。
  炒回锅肉,除了加青蒜苗外,一般还要加其他辅料。在那个年代,要吃顿回锅肉还是挺奢侈的一件事,吃一回,肉也不多,只有加些如青椒、干豇豆、豆腐干之类的辅料才能炒出来一大碗,够一家人吃一顿。而我最喜爱吃的一种是“母猪皮回锅肉”,并不是用母猪的皮炒出来的,而是用面粉加盐和水调成稀状摊成的薄饼,冷后切成小块与猪肉一同炒出来的。为什么叫“母猪皮”,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形状有些相似吧,再一个就是口感,嚼起来绵绵的,有一股韧性,跟煮熟的猪肉皮子差不多。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跟肉片炒在一起后,无论形状还是颜色都跟肉片很相似,让你分不清到底哪块是猪肉,哪块是“母猪皮”。
  我母亲经常做回锅肉给我们吃,尤其是“母猪皮回锅肉”,她总是不厌其烦,一锅一锅地摊“母猪皮”。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道菜,每次都能吃下几大碗米饭。那时的乡下,可没有液化气、天然气,只有烧柴火。母亲做菜时,我就一边为她添柴火,一边看她做,这样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有时我会让母亲添柴火,我来炒。系着围裙,拿着锅铲,俨然像个小厨师,虽然个头比灶头高不了多少,又笨手笨脚的,但在母亲的指导下,还是很顺利地做出来了。吃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菜,感觉那味道就是不大一样。
  现在市场上卖的蒜苗也好,猪肉也好,炒出来的香味根本没法与以前家里的相比。自家地里种的蒜苗,炒出来的香味,老远就能闻到。以前,放学走在路上,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了家里飘出来的蒜苗香味,于是赶紧往家里跑,知道母亲又在炒回锅肉了。以前的猪,都是自家用红薯、玉米、米糠喂养出来的,一般要喂上半年才卖或杀。那肉啊可真香!不像现在的猪,用饲料催,两三个月就可以出栏了。虽然现在的猪肉少了一些猪肉味,蒜苗少了一些蒜香味,但我仍爱吃用它们炒出来的回锅肉,隔三差五就会炒一回“母猪皮回锅肉”,再加上半瓶老酒,人生的美好也不过如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