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疾病与心理因素

作者:王 敏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实,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就论述了“神形合一”的理论,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腑动摇。”又如,我国的早期医学家提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
  大家都熟悉的心脏病,情绪的激烈变化可引起心血管活动、血压、血糖的改变,是导致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因素。工作负担过重、人际关系不和等慢性心理压力,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对心血管系统也是不利的。而良好的心境能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提高机体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的能力。心脑开朗、性格随和、爱劳动、爱运动、四肢勤快、生活规律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
  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此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本人一般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懦弱敏感、情绪不稳定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在儿童,由于父母对患儿的哮喘过分关注,可通过操作学习机制形成条件反射,使病情持续。但如果这些患儿人院治疗,病情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好转,因为医护人员不会像患儿父母那样过分焦虑,反而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社会心理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更为密切。国内调查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在工作时间不规律、家庭生活不和睦的人群中比例较高。长期的紧张、焦虑,甚至忧伤和怨恨等不良情绪反应,可导致精神疲劳、睡眠不足、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吸烟等一系列与疾病发作相关的行为。由于这些不良的应激反应使大脑机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局部组织血管痉挛而导致缺血,加上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过量分泌,引起溃疡的形成。
  另外,就是现在发病率极高的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3%的人都患有抑郁症,特别在秋天,即使是乐观的人也难免有“生活没有意思”的念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理论是以“习得性无助”为基础的,即抑郁是个体本身的无助感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呢?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对自己及外在事物抱持比别人高的期待,但自己的表现却不能满足期待时,心理上便会产生落差。此时的你应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求心理平衡。
  既然知道了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怎样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呢?首先,个人行为与现实要保持良好的接触,进而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其次,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使个人与社会更加契合。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避免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