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在美妙乐曲声中荡涤身心

作者:赵德贵




  早在古埃及时代,已有人把音乐称为“灵魂之药”,我国古代亦有“以戏代药”、 “乐疗”等以音乐养生的方法。音乐疗疾源远流长。 《礼记》中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古籍《吕氏春秋》之《适音篇》中说: “乐无太过,平和是也。” “适音”就是“大不出钧,重不过石”的平和适中的音乐。
  平和适中的音乐既柔和悦耳,温馨情绪,又可怡养身心,和畅气血, “免于灾,终其寿,全其无”,所以《吕氏春秋》倡导“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同时明确指出“适音”也是平和的乐声与平和的心境交融的产物,这样方可达到心神怡而病易除之境地,但必需“心必平和然后乐”。
  传统中医理论以音乐养生,有其独特的见解。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之《律原》篇中说,音乐中的“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素白匮真论》中记载了五音(宫、商、角、徵、羽)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五音入五脏可“动五脏之气血”。 《素白·针解篇》中明确指出: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也。”因此我国古代医药学有所谓“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之说。正如《晋书·律历上》所说: “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悠扬流畅、悦耳动听的音乐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把音乐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运用于诊疗疾病的萌发、发展、趋变、转归以及辨证施治方面。如:宫音悠扬谐和,助益饮食,商音铿锵肃劲,可制暴怒;角音平和条畅,助人人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羽音透彻柔和,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由此可见,人们都应在日常生活中在乐曲的感染熏陶下,多汲取音乐营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脏腑始终健康、旺盛。当自己机体内偏弱的脏腑功能刚刚显示出病理信息,可马上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调理,以减少疾病的萌发。欣赏音乐选听曲目不同,它的治疗、保健效用也就不同。首先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用音乐的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的和谐。音乐还可以抚慰痛苦的心灵,使人消除忧愁,恢复安定、冷静、信心和欢乐。总之应根据各脏腑功能强弱,有所侧重。
  1.脾弱质脾胃功能不足、食欲不振者,每日选一定时间听音乐,乐曲宜多选择音调呈上行趋势、节奏比较欢快的,如: 《花好月圆》、 《欢乐舞曲》,以及巴赫的音乐作品、丝竹乐《三六》等,使消化系统功能得以调整。
  2.肝晒质此类人群容易激动,性情急躁,甚至难以自控,极易肝阳上亢。在选曲上应以旋律优美、速度稍缓、节奏不甚强烈、旋律呈向下趋势的乐曲,如《春江花月夜》、 《二泉映月》及莫扎特的音乐,能缓解激动的情绪。
  3.肺虚质肺质虚弱的人易出虚汗,易患外感病,如感冒、咳嗽、气喘等症。可选择旋律明快、节奏富有弹性的二胡曲《光明行》、 《平沙落雁》及旋律酣畅的《听松》等,选择柔和的音量,这时会感到乐曲的旋律在有节奏地按摩脏器。
  4.肾虚质肾虚质人不耐久劳、小儿发育不良、成人早衰、妇女月经不调及性功能低下。要选择明朗、宁静的乐曲,如《牧歌》、《渔舟唱晚》、 《梁祝》等,似音乐的流水注入了肌体,肾精得以充实。肾虚的人在听音乐时情绪要保持平和,消除自悲感,使身心与优美的乐曲相交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心神脆弱质此类人情绪容易波动,意志薄弱,易患心悸、癫狂等症,或轻生自弃。乐曲的选择应要自然柔和、轻盈活泼,如旋律流畅、轻快亢进的二胡曲《良宵》、丝竹乐《空山鸟语》、 《平湖秋月》等,这类乐曲使人感到头脑冷静、精神清爽、周身舒适。听曲时应身心放松,心境平和,情志舒畅,将身心融化到音乐中去。
  另外,患有失眠、神经衰弱的人最宜听《夜思》、 《二泉映月》、 《仲夏夜之梦》、 《春江花月夜》等乐曲;若心情忧郁时,就听《步步高》、 《金蛇狂舞曲》、 《喜洋洋》等欢快乐曲;在心神不定、情绪难稳的情况下,可欣赏《平沙落雁》、《仙女牧羊》、 《塞上曲》等;若在身心疲劳时可选听《水上音乐》、 《大海》、 《矫健的步伐》、 《假日的海滩》等乐曲;如患神经性头痛症亦可选择《极乐升平》、 《梁祝》、 《二泉映月》等曲目。
  再有“绿色音乐系列”、“大自然音乐系列”、“田园暝想系列”、 “休闲音乐系列”等专辑系列,通过大自然中的清风海浪、林涛山泉、秋虫鸟鸣等旋律优美、节奏流畅、韵味古朴的声乐让人犹如返回到大自然的境地。正所谓“一曲温馨心神怡,对症听曲益病除”。
  乐曲欣赏以舒缓为主基调,节奏不可过快,音量要适中,不可过大,否则即为噪音,对身心健康将是弊大于利,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等症状。总之,掌握播放收听要取适中,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