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便秘及其治疗
作者:李世荣
确定便秘以后,进一步是明确便秘的原因。首先要考虑便秘是否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如肠梗阻、结肠或盆腔肿瘤、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结肠过长等疾病。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以后才可以诊断为“习惯性便秘”,也有人称其为“特发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这种便秘多见于老年人、妊娠期妇女和肥胖的中年妇女。便秘的形成常常是由于生活或饮食不规律,膳食过细(较少粗纤维),缺乏体力活动,经常服用影响肠蠕动的药物(如镇定、催眠药物),致使肠蠕动较弱或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所致。这部分病人中,有些是一过性的,经过调整生活规律、增加膳食纤维、建立排便反射便可“治愈”便秘。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肠蠕动无力(中医称为“气秘”),所排粪便虽不干燥,但排便过程十分费力。这些病人可应用促动力药物,协助增加肠蠕动,如西药“莫沙比利”,中药“六磨汤”等。要注意的是,遇有直肠存留硬结粪便者,应先以润肠或灌肠为先导,再用“促动力”药物,否则会造成剧烈腹痛。
常用泻药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服用后,药物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这种药物一方面吸收体液进入肠道,一方面还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这样肠内容物体积增大,刺激肠管蠕动,促进排便。第二种是“刺激性泻药”,如酚酞等,这种药物通过本身或其分解产物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第三种是“润滑性泻药”,如蓖麻油、液体石蜡,通过滑润肠壁,软化粪便,促进排便。便秘的治疗应结合个体情况选用上述药物。身体状况好,短时间出现的便秘病人可以选用第一、二类泻药;身体状况欠佳,年纪较大,可选用第三种泻药,必要时加用促动力药物。上述泻药虽有促进排便作用,但单独靠泻药往往形成药物依赖,甚至服用一段时间某药后,效果不好,不得不改用另外的泻药。正确的方法是在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养成排便习惯的基础上,辅以泻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