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找乐不为钱

作者:谭 松




  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收集古币亦可致富》。文中说古钱的价格这几年是翻着跟头往上涨,想发财,集古钱。文中还印有几枚古币的图谱和价格,一枚元德重宝是3万元,一枚祟庆通宝是5000元,有一枚铜钱竟达7万元之巨。啧啧!这铜钱都卖出金砖价了。我怦然心动,便去找集古币已有十余年历史的老友问个究竟。
  老友听了我的提问,嗬嗬一笑,说:有这个想法的人还不少,这是对收藏无知的一种表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收藏家是幸福的。”幸福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收藏是以文化为主体、以奉献精神为依托的文化活动。
  收藏古币是十分适合中老年人的一项业余活动。友人说,从古钱中可以了解历史。小小古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文化的源流、人世的沧桑,学问很多,在收集的过程中,你认真钻研,细细玩味,定会获得说不尽的乐趣。集古币的人健康长寿的很多,其奥秘在于他们的有所求和无所求。他们有所求的是事业,是永无止境的欣喜和寻觅;无所求的是个人荣辱、名利得失。
  广告上标着天价的古币有没有?有。但一般人是收集不到的。如“乾隆通宝(宝陕雕母)”标价是1.2万元,可你知道什么是“雕母”吗?新币问世之初,是先由朝廷刻工用刀雕刻出母钱,称为“雕母钱”,数量只不过几枚。然后用“雕母钱”造出“母钱”,数量多了一些,也不过几百枚。钱局用“母钱”造出“样钱”,数量略多。将“样钱”送朝廷验收合格后,再用“样钱”造出大量的流通普币。一般人能收集到的,也就是流通普币,“样钱”都非常之难,就更甭说“母钱”和“雕母钱”了。
  一枚带孙中山头像帆船HON的机制银币曾以20万元高价卖出。但这种英国造的银币造出样币时孙中山已下野,据说三十多枚样币流散在西方各国,传人中国的仅3枚。你想想,这3枚你能找到吗?
  老友说,我国的古币品种、版式、文饰、质地极为复杂,存世量很大,市面上多是“大路货”,也就是几角钱、一两元钱一枚,极为罕见的珍稀孤晶才有高价值,但孤品你穷尽一生也不见得能得到。何况如今古币市场上的刀币、五铢、太平币、咸丰大钱……都是青一色的假冒伪劣,是专门骗发财心切的人的,你可千万别去上当。
  靠收藏古币发了财的人寥寥无几,倒是不少人为收集古币、花去了自己微薄的工资,长期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居住于低屋陋室之中。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富翁,这财富就是欢乐。老友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