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期

养心内涵举要

作者:晋 鹰




  中医养心的内容十分丰富,我觉得举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现简述如下:
  1.除私欲
  这是养心的根本。道家祖师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知止”,就是人们不受到欲的引诱,不过分的奢求,这既不是什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养生家们都特别强调忘我。忘我,既来源于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同时又有佛教的哲理“超脱”的意境。忘我是指不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我”字当头,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不要因为一时一事的失败而消极自馁;不因受到赞扬而飘飘然,也不为受到别人批评、责难而怀恨在心。总之,凡事不从个人的利益和主观意愿出发,而是处处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多为他人着想。有了“忘我”哲理意境的人,不管受到多么大的精神挫折,他总能泰然处之;遇到了物质的损失更会认为“金钱是身外之物”,而遵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哲理,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争取更辉煌的成绩。
  2.爱他人
  、指老年人应该富有爱心。有了这种心理意境,才能摆脱老年人的孤独心态,才会主动合群,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及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等,就能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多彩、家庭的温馨和晚年的幸福。此外,能否做到“占理还能饶人”,可以作为自我调整人际关系的又一个自我检查标准。
  3.不失志
  一位老同志说:“人可失权、失钱、失势,而不可失志。”曹操就曾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诗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朱熹也说过“命为志存”。命为志存,志存则命盛。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力量。老年人应该保持旺盛的生活意识和不断克服消极依赖心理,促使自己向自然、向社会、向家庭不断寻求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人生幸福晚年的精神境界。如果人生进入了老年,一切理想和追求便烟消云散,便是虽然活着心已死了。志贵在坚。要做到老不失志,理想常存,重要的一点是知老不服老,心中有志,老而有为。这样才能“清心寡欲”,“无欲则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疾病,心身双健。
  4.乐宽容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外国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广的人,就总是以善意看待一切,含着微笑生活。这样,就会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受外界因素的支配。比如,同老友约定时间聚会,对方迟到了,一般人不免会生气,喜欢自寻烦恼的人还会做出种种不愉快的猜测,如故意晾我啦,摆架子啦,故作矜持啦,等等。但宽容的人都会这样想:“准是误了车”,或者是“家里有了要紧的事”,于是能谅解对方,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情绪的干扰。
  5.神平和
  我国养生家都十分强调人要心平如水,把神静看作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大师董寿平在90高龄时说:“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养生必以养神为主,而养神应做到‘心平气和,平淡天真’,保持思想清静,坚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性格。”心平气和,说起来很普通,但要在不论什么复杂的境况中都能做到,确需要终身修养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