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期
襟怀和盘托 高风泣鬼神
作者:李 谦
人同其他生物不一样,即人知道生老病死的规律,知道自己的寿数,在许多时候甚至知道自己很准确的死期。俗话说:“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有着无可比拟的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知道自己将死而且无可挽回时常常是极为痛苦的,有的人精神可能会完全崩溃。但有不少人,在处于人生的阴阳之界时,却将生死置之度外,笑对死神,横眉手拿屠刀的恶势力,表现出恢宏的襟度和气贯长虹的高风亮节。为自己写自挽联的志士仁人就都属于这一类。读他们的自挽联,往往会感到气势磅礴,大义凛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教益。下面列举几则与读者诸君共赏。
人之将死,总要回顾一生走过来的道路,对自己做一个未盖棺而定论。清代经学大师俞樾(字曲园)的自挽联是这么写的: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 读此联,我们似乎面对一个十分淳朴豁达的长者,正平静述说自己辛苦著书一生,虽然于社会无补,但已给人间留下了几多成果,觉得十分满足。思念到此,俞老情绪激昂,感到自己一生坦荡,也颇有不平凡之处,所以放怀大笑,从容面对死神,没有丝毫消沉情绪,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俞翁情境之高尚,情绪之达观,十分难能可贵。
人死之后,就要同家人永别,这时必然会产生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往后家庭生活的顾念之隋。在这一点上,常常能反映出人的襟度。有一个成语“分香卖履”,说的是一代豪杰曹操临终之前却儿女情长,婆婆妈妈,给自己的妻妾安排出路:“汝等时时登铜雀,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指众妾)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总之是还想把妻妾们置于自己阴魂的控制之下。而古代一位佚名女子就不是这样。她在自挽联中写道: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他年续弦房中,休向生妻谈死妇
子依严父悲哉!小孩子终当有母,异日欢乐膝下,须将继母作亲娘
这同样是在安排自己身后的家务,但这位女子却一反世俗的观念,把“我”丢到一旁,只想着丈夫、孩子今后如何才能有个美满的家庭,过上幸福生活。她嘱托丈夫、孩子把自己忘掉,这其中蕴含的妻爱和母爱真比山高,比海深,读之令人一字一泣,深感这位普通女性人格之高尚。
在特殊的环境下,自由被禁锢,感情无法抒发,自挽联成为曲折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最好形式。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八十高龄时遭遇十年动乱,重病在身又惨遭迫害,自知不久人世,便以尚在世的夫人的口气写了这么一副自挽联:
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以往夫妻牛衣对泣,艰苦与共,令人断肠;现在眼看丈夫难以与自己相伴厮守,便让先走的丈夫宽心,在九泉之下等待后来的妻子。这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其实是夫妻共同的心情。夫妻虽然要永别了,但心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恩爱之情何等深厚和绵长!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同反动统治者勇于斗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斗士,他们的自挽联则更为感人肺腑,激人奋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人刘师亮同刘湘、杨森等军阀坚决斗争,受到反动政权的痛恨,必欲置之死地。刘师亮自知性命朝夕难保,便预为自己写了副自挽联: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
清宣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自身而笑骂当问,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面对杀人恶魔,无悔无怨,历述自己的斗争经历:自办刊物(“谐稿”、“随刊”皆指此),“笑骂当问”,直述自己的志向:“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纵死阴司鬼亦雄”,字字震人心扉,句句豪气冲天。这样的人我们可能不识其容貌,但其高大的形象会像高山一样耸立在我们面前。
在同反动势力斗争中,共产党人的志向更远大,斗志更坚定,胸怀更宽阔,他们写的自挽联,就更加感天地,泣鬼神,豪气震古烁今。
革命志士熊亨翰,1926年入党,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大地时,仍顽强斗争,1928年11月不幸被捕。在就义前他写了这么一幅自挽联: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志为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苦泣,求父母恕,劝弟妹忍,温言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共产党人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平静回顾自己经历,劝慰悲痛的亲人,想得不是自己的后事,而是叹息“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决心决不放弃斗争,“再世当为天下雄”,即彻底消灭反动派,取得革命的胜利。烈土那种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对貌似强大的反动势力的不屑一顾,为革命事业斗争到底奉献一切的精神,如春雷震耳,令人肃然起敬。
另一位共产党人周炳文,1922年在安源工人大罢工时加人共产党,十载枪林弹雨,风急雨狂,战斗不息,1931年被捕,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自挽联:
肉躯壳,无足轻重!但求身后有灵魂,死一时,实生千古
鬼伎俩,何等凶险!寄语党内诸巨子,鉴以往,宜慎将来
真正的共产党人对自己的生死无足轻重,他念念不忘的是党的事业,是革命最后成功。周炳文沉痛告诫党内同志:敌人的伎俩十分凶险,应该汲取以往的教训,提高警惕,使将来的事业免受损失,蓬勃发展。读着这副挽联,我们耳边似乎雷声震耳,警钟轰鸣,鼓舞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在这里,自挽联也就成了这些志士豪杰耸人云霄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