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3期
养生之道 惟贵自然
作者:曾 文
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体质、疾病因素,甚至连性格、情志、饮食、起居等也会影响人的寿命。因此,养生之术岂能由简单的药补和练功来涵盖。祖国医学认为,一个健康老年人的情志调摄、起居安排、饮食调养比药补和练功更为重要。明代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老人》篇中曰:“老者安之,弗以筋力为礼,广筵专席,何当勉强支陪,衰年之戒,一也;戒之在得,举念浑无去取,家之成败开怀,尽付儿孙,优游自如,清心寡欲,二也;衣薄绵轻葛,不宜华丽粗重,慎于脱着,避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三也;饮温暖而戒寒凉,食细软而戒生硬,务须减少,频频慢餐,不可贪多,慌慌大咽,四时宜制健脾理气补养之药,四也;莫为寻幽望远而早起,莫同少壮尽欢而晚归,惟适性而已,五也。”其“五戒”讲的大多是情志调摄和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可见老年人养生的重点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努力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清代养生家曹慈山亦强调:“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意。”主张要顺应日常生活习惯,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新奇的养生药物和功法。
日常生活起居调摄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身延年的重要途径。《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会“半百而衰也”。人们的日常作息,有着合乎人体生理常度的内在规律,亦即所谓“有常”。循着这一内在规律,便常可获益而神清气爽。唐代孙思邈谓:“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生活要有规律,便可在平平常常之中获得养生的妙趣。天子百姓其理相通。南北朝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载曰:“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以异养,年未可量。”很朴素明白地讲了一个生命的哲理。
反视自我,顾及亲友,常可闻见有意无意间轻视起居自我调摄,迨至疾病相袭,幡然醒悟,大悔有之,岂不晚也?所以,还是顺应自然,从日常着手,在寻常起居之中循天之道以养其身。天之道非他道,即自然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