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3期

旅游四乐

作者:向 真




  旅游,如今是一天天热起来。许多老年朋友,一辈子辛劳,过去极少有机会外出,现在也头戴遮阳帽,脚登旅游鞋,身穿T恤衫,或跻身团体,或家人相携,踏上了旅游之途。
  有的人认为,旅游就是游,看看山川河流,奇花名胜,开开眼界。当然,这也没错。但如此理解旅游还不够。旅游是一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即如“山水之乐”而言,就有许多学问。在旅游中,我们还要了解旅游,学习旅游,你才能体味到旅游的真趣。
  单说寻乐,旅游之中就要体会以下“四乐”:
  一、劳体之乐
  古人说:“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游览山川,首先要“劳形费力”,不论是漫步河岸,还是攀登山崖,都会不知不觉地使人的腿脚、筋骨、躯体得到全面的运动,使五脏六腑、肌肤、血脉受到全面锻炼。许多在城市机关工作的老人,平时难得参加大运动量活动,甚至连出汗的机会都很少,外出爬山涉水,就必然会汗水津津,气喘吁吁,虽然一天下来可能浑身酸痛,但心中的舒畅那却是无可替代的。
  旅游劳体,既得欣乐,又能健身,一举两得。宋代大诗人陆游被贬以后,离开了喧嚣的官场,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对这一点体会尤深。南宋孝宗乾道元年,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时,曾在山阴镜湖边上买得一所住宅。长期仕途沉浮,壮志难展,心情郁闷,陆游的身体状况很差。次年被罢官闲居,他便隐于镜湖边上。他54岁奉调自蜀东归时写诗描写当时的情景说:“都门初出若登仙,弄水穿云喜欲颠。只恐光阴已无几,不知又过十三年。……一生看尽佳风月,不负湖山不负身。”他还写道:“看尽吴山看蜀山,归来不减旧朱颜。”“放翁柱杖具神通,蜀栈吴山兴未穷,昨夜梦中行万里,莲花峰上听雄风。”他这时的豪气雄姿同十几年前“只恐光阴已无几”时相比可说是天壤之别。
  有的老年朋友旅游中常常以车代步,不喜步行,不愿受累,虽然轻松潇洒,到底少了许多劳体之乐,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当然,旅游也不能过于劳累,危险之处也应回避,处处注意量力而行。
  二、赏景之乐
  长期处于一隅,尤其是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或居于屋挤路窄的大杂院里,看不到多大的蓝天,更触不到绿山秀水,年年岁岁景色如故,使人感到生活单调枯燥乏味。走出门旅游,就是要看看自然美景,在景色中陶醉。
  我国土地辽阔,到处都有迷人的画卷,四时佳景美不胜收。即如花,春天,“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方信。”一年四季,繁花似锦,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是很注重赏景之乐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名篇《醉翁亭记》中写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代另一位文豪范仲淹在他的传世之作《岳阳楼记》中也生动地抒发了类似的感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美景人人爱,但也有会赏不会赏、知赏不知赏之分。许多老年朋友旅游日程安排过紧,不但做不到下马观花,甚至谈不到走马观花,而是“飞马观花”,一个个美景一晃而过,景在眼前,但不知景美何处。也有的人看到美景,只顾照拍,有时照相人多,只顾等待,并无心赏景,一旦照完相,就得赶快走。旅游一圈,镜头里留下不少,但脑子中留下的并不多,更不真切,空辜负了大好河山。
  赏景不只是看,而是要观察,要品赏。譬如欣赏牡丹,如果粗粗一看,不过红红绿绿一片,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同为花中之王,但姚黄魏紫,品种有异,姿态不同,有的富丽,有的雍容,有的艳俏,有的华贵,各有风骚,独有丽容。山光水色尽皆如此,只有仔细赏玩,才能得其妙处。
  三、娱心之乐
  领略了赏景之乐,才会感受到娱心之乐。娱心之乐是赏景之乐自然延伸。没有赏景之乐,就体会不到娱心之乐。
  有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娱心之乐来源于把情融于景物之中。在美的环境中,天色湖光,山石林泉,楼台烟雨,松林梅丛,到处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满怀,尘氛之扰全消,整个身心都陶醉在一种无可言喻的佳境中。娱心之乐是一种陶醉的感觉。范仲淹在登上岳阳楼后,饱览湖光山色,便“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便是这种感觉的生动描述。
  要充分享受娱心之乐,就要把自己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进入美景之中后,认真观赏,领会节物变化、花鸟泉石之美,感受造物主鬼斧神工的神韵,直到觉得自己与美景融为一体,“于有差别境中,而能常入无差别定”,便会陶冶性情,升华自己的生活情趣。
  四、悟理之乐
  这是旅游之乐的最高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山河就是一卷卷无宇的妙书。游历旅行,不光是为了一时之乐,而是为了从这巨大的书卷中汲取丰富营养,使我们的精神更加充实,心灵更加富有。
  宋人罗大经说:“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欧阳修更重视在游览中深化对于人生的认识,指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金人王哲对于这一点更有具体的阐述:“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峨睑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惟有达于进退穷通之理、俗事无累于心者,方可于山林泉石之间、于楼宇登临之际得真趣,获至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喜欢山水,他说自己“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在游览山水之中,他领悟到“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他在游历了嵩山和洛水后,写诗抒发感慨:“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
  明人陈献章深得个中三味,在《湖山雅趣赋》中写道:“盼高山之漠漠,涉惊波之漫漫,放浪形骸之处,俯仰宇宙之间。当其境与心融,时与意会,悠然而适,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两忘,死生焉得而相干?”并慨然叹道:“嗟夫!富贵非乐,湖山为乐;湖山虽乐,孰若自得者之无愧怍哉!”
  古人的许多名篇华章、至理名言、不易之论都是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后,深有所感、触类旁通而抒发出来的,成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旅游中写出名世之作,但你只要用心体会,就一定会见人所未见,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