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5期
谷雨三月看牡丹
作者:林 森
牡丹花俗呼之为“谷雨花”。因为它在谷雨时节开花。所以民间谣谚说:“谷雨三朝看牡丹”。
牡丹花在隋朝人撰写的《种植法》七十卷中,尚未列名。在此之前,南北朝刘宋时大诗人谢灵运《谢康乐集》中,有“竹间水际多牡丹”的记载。大约在此之前,牡丹还是野生。
直到唐玄宗开元末年,裴士淹出使幽冀回来,在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众香寺得到一株牡丹,带回长安。天宝年间,这株牡丹遂成“都下奇赏”。德宗时期,牡丹已渐名贵。到了公元9世纪中期,大约唐武宗、宣宗时代,长安城中的牡丹,已多得和寻常花草蜀葵一样普遍了。后来,由于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中,一段武则天贬谪牡丹花到洛阳城的故事,遂使洛阳牡丹花名擅天下,而长安牡丹反倒默默无闻。
其实,早在宋代,洛阳牡丹已为人们所珍贵。无论豪家名族、法院琳宫、神祠别观、会馆义局,无上不种植牡丹花。即使小小书斋,也必然栽种一二花墩,以供玩赏。欧阳修《牡丹记》说:“洛阳以谷雨为牡丹开候。”
僧仲林《越中牡丹花品叙》记载:“越地的好尚,惟有牡丹。其超尘佳品,有三十二种。从郡斋(官府)官署中传播出来,豪家名族,梵宇道宫,池台小榭,遍处种植牡丹花。并且,不问新疏,任人游赏,叫做‘看花局’。”
范成大《吴郡志》记述说:牡丹花从洛阳传播出来,顷动一时,北宋末年苏州富商朱 家中的花园,在阊门内,种植牡丹花数万株。用各色彩缯,扎为幕幂。每株花身,都悬挂饰金小牌,书写着花名。朱勖败亡后,这些牡丹花都被当作柴薪,拔来烧掉了。
南宋中兴后,洛阳牡丹花再度传人吴。晶色各异,肉红色的,有“观音”、“希叠罗”;淡红色的,有“风娇”、“一捻红”;深红色的,有“朝霞”、“茜金球”等品种,不下十数种。
明清以还,牡丹旧种,渐皆不传。
到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民间多种植一种名叫“玉楼春”的牡丹花,因其价廉,而又易于培植,且五色佳品,也有十余种。当时种植牡丹花的艺人,多半为太湖洞庭山以及光福乡一带农家。花时载至苏州山塘花市求售。到此谷雨时节,苏州城内外,凡种植有牡丹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有的还在夜晚搭设穹幕,悬挂灯笼,互相赏花劝酒,叫做“花会”。当时人有诗云:“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
直至民国初年,吴江牡丹仍盛。范烟桥《茶烟歇》一书中,即记载有白莲泾培德堂,盛植玉楼春。
宋代蜀中牡丹花以天彭牡丹最为有名。陆游说:“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植牡丹,有京洛之遗风。”《古今杂记》说:“孟氏牡丹名苑,于时彭门为辅郡,典州者多其里戚,得之上苑,以彭门花之始也。”可见天彭牡丹虽由孟氏小朝庭上苑所出,大约亦是来自牡丹名都洛阳的京中上苑贵胄遗孑了。所以,天彭又被称为“花州”,而牛心山下,则有“花村”。明清之际,天彭牡丹以彭县北三十里之丹景山最为著名。旧志载,因为山上种莳牡丹花,春天时节,红艳照人,所以叫做丹景山。山前之山为彭门山。两山对峙,相去数百步如门,所以叫天彭门。天彭牡丹之名,即由此而来,清代蜀中名士李调元有《纪彭县》诗,其一咏天彭牡丹云:“牡丹旧数与彭稠,京洛遗风俗尚留。孟氏繁花能几日,今日犹自说花州。”记得前岁游银厂沟,人彭门,溯白水河,过丹景山,只见山门修葺一新,可惜时令初秋,不见丹景山牡丹红艳照人景色,只好另觅时节,谷雨三朝看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