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6期

爬山一得

作者:张景发  

生在太行,长在燕山,至今年近花甲,几乎没有离开过山。幼年,上山挖野菜,砍茅柴,捉蝈蝈;步人青年,报名参军,赶上“山、散、洞”年代,住山沟,打山洞,修山路;之后,几经调动,忽而冀南,忽而塞外,忽而京西,始终在山里转悠。
  山是故乡,因而爱山。
  爱山,也爱爬山。当年砍柴种地要爬山;从戎后,训练施工要爬山;六十年代调到西山八刹之后,特别是近年退休赋闲之后,积习难改,仍然爬山不止。每天清晨五点,生物钟点敲响,滚下床来,稍事清整,一杯凉白开灌进胃肠,便兴致勃勃一路向山巅攀去。一边爬山,时而哼曲儿,时而吊嗓儿,时而大笑,时而高呼,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六点前后,众山友有男有女,有工有农,有高干也有百姓,或聚在七处宝珠洞侧,或会于六处香界寺前,或集结二处佛牙塔下,大家一样平等,称兄道弟,呼姐唤妹,一阵山聊神侃,一阵开怀说笑。待汗落筋舒,有的一起做气功,有的相约打太极,还有不少人跳绳、踢毽、蹦台阶、转钢球……此乃一天中最乐之时刻。春夏秋冬不停,风霜雨雪无阻,年节假日不歇,真可谓“乐此不疲”。
  山,不仅给了我耐劳的性格,也给了我健康的体魄。可以这样说,山之与我,不仅有养育之恩,而且有抚慰之义。本人身体的底子并不厚实。幼年,由于贫穷和战乱,吃糠咽菜,颠沛流离,骨瘦如柴,曾患肺痨重症,且留下了先天性心动过速顽疾;青年时代,还因幼年患肺结核形成的“结核球”作过开胸手术。而今,山却使我“越来越年轻”。日前到医院体检,几个“主件”令医生与我一样兴奋:血压130/80毫米汞柱,“和年轻人一样”;心脏,心界、心音、心电图正常,“挺好”;B超,肝胆脾肾正常,“真棒”;胸透,心肺膈未发现“目标”,“不错”……
  时常有人间及,爬山的“功效”何以如此神奇?据我的感悟、体会和探索,至少有实实在在的四大好处:
  一日活动肢体。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房子不住要塌,车子不骑要垮”。每天爬山,快走慢走,正走倒走,即使冬日,亦能浑身发热,额头浸汗,达到舒筋活血、新陈代谢的目的。说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专家们异口同声:吃得太好,运动太少。爬山,无疑是治疗现代文明病的良方。
  二曰愉悦身心。走出蜗居,来到旷野,心胸豁然开朗;再经几位山友山侃神聊,忽而引吭高歌,忽而放声呐喊,一切忧愁烦恼尽飞天外,留给自己的只有轻松、愉悦、温馨和满足。医生常常告诫我们,“良好的心绪是健康长寿之本”。爬山就是“欢喜地”,“娱乐园”。
  三曰吐故纳新。据测定,负氧离子在一般空气中的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个左右,而在植被浓密的山上,多在3000至4000个。这种负氧离子能调节人体血清素的浓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和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奇效.”。我每每有这样的切身感受:走出家门,顿感外面比家里空气好;走进山脚,顿感山里比山外空气好;等你爬上山腰、山巅,会感到吸进体内的空气是那么清爽,那么芳香,简直令人陶醉,精神为之一振,浑身充满活力。这大概就是专家们说的“换氧运动”,“吐故纳新”。
  四曰药石效应。提起“内病外治,祛病强身”的元气袋,人们都不陌生。其实,那祛病强身的药石大都来自山中。与我结为多年山友的老中医张先生,曾多次向我指点,这是益母草,这是侧柏叶,这是野菊花……据他说,在咱北京的西山上,百草百药,应有尽有。你想,走进这样的山里不就等于走进一个硕大的“元气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