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6期
革命者灵魂安息的圣地如何选址八宝山
作者:亦 一
周总理:该给牺牲的战友找一块栖身之地
1949年,新中国创建之初,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周恩来总理更是天天都要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难得有休息的时间。
深秋的一天黄昏,在秘书的多次劝说下,总理才走出办公室,外出散了一会步。就在散步中,总理想起了打江山牺牲的烈士。他想,战争年代没有条件,现在成立了新中国,该给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找一块安静的栖身之地了,应该在北京找个地方做革命公墓。
总理随即吩咐秘书:“你给吴晗同志打个电话,请他明天上午到我这里来一下。”
吴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第二天,吴晗应约来到总理办公室。总理对吴晗严肃而郑重地说:“这次请你来是谈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这是件大事。我们不能坐了江山就忘了打天下牺牲了的同志。把烈士们的遗骨迁进去,让后代时时不忘胜利来之不易。公墓不但做为烈士的安息地,还要成为教育后代的场所。”
然后,总理又具体指示了选址的要求:交通方便,不要太远,环境要美,尽量不占用农田。
说到最后,总理动情地握住吴晗的手说:“吴晗同志,我代表烈士家属先谢谢你了。这事就托付给你了,也算替我办的吧,一定要办好。”吴晗:不动声色探宝地
吴晗接受了总理的嘱托,深知这件事意义的重大。很快,北京市成立了公墓筹备组,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余心清、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等也参予此事。吴晗带着他们连日奔波于北京四郊许多地方,一处一处走,一处一处看,走了许多地方都觉得不理想。
这一天,他们连续走了两个地方后,到了第三个地方——三王坟。这里虽然环境不错,但属于平地,不符合总理的要求。
略感疲劳的他们正想休息休息,余心清放眼远望,见不远处的山下有一片树林中,松柏苍绿,隐现出高屋挑檐。别人告诉他:这山叫八宝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护国祠。现在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这个地方公墓筹备组的人已来过,当时觉得它地点不错,环境也好,就是地处半山坡,寺里太监较多,搬迁困难,就没选它。吴晗听后,很感兴趣,说:“走,咱们去看看。”
到了护国祠前,只见苍松掩映,僻静清幽。这时,吴晗一行人见到一位打水的老太监,警卫员热情帮他提水,吴晗和蔼地同老太监攀谈起来。
老太监说,这“褒忠护国祠”是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专为保护习礼太监“钢铁”墓赐建的。八宝山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口和板石八种矿产而闻名,因而叫“八宝山”。吴晗看老太监谈兴正深,便提出到祠里看一看。老太监开始觉得为难,怕主持回来后受责,但看到这几个人没有恶意,也就答应了。
进到里边,吴晗看到,这个寺庙院子套院子,有房近百间,殿堂高大,清静典雅。再往里走,有一座大墓,墓房院内的古柏、白皮松、银杏高大挺拔,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告辞了老太监,吴晗他们又绕着寺周围转了一圈,看到这里地有百余亩,还有树木果园,依山傍坡,风景秀丽,交通方便,几个人都会心地笑了:这里真是一处建造公墓的理想所在。 3-顾古祠:政府妥善安排众太监
吴晗回去汇报后,上下一致同意,在八宝山建公墓,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妥善安排住在里面的太监了。辛亥革命后,皇宫里的太监被遣散,许多人就到了这里。他们自耕自食,安居乐业,如同世外桃源,历代战争祸水都未殃及此地。他们不希望外界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尤其是处于太监的身份形成一种奇特的心理,不愿外人来窃视他们的生活。
吴晗一行走后,护国祠的主持信修明听说来了一群生人到祠,看这问那,心里就忐忑不安,当即就严厉责备了老太监。
过了几天,吴晗派了三个工作人员到祠里找到主持信修明,说明了政府的决定,并商量太监的安置问题。
信修明听了后,以事关重大,要同大家商量为理由,想把此事搪塞过去。其实,他是怕一旦离开护国祠,自己失去颐指气使的地位,便散布政府要把太监送到农村等谎言,一时,太监们人心慌慌。
过了两天,公墓筹备组又来了两个人,刚刚坐下,就被一群破门而人的太监团团围住,吵吵嚷嚷说:“我们这里是皇上赏给我们的,任换什么朝代也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
两位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太监们讲明政府为什么让他们搬,怎样安置和保证他们的生活等等,太监们才明白过来,只是又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又过了几天,筹备组的人三顾护国祠,向太监们讲了政府的安置方案。主持信修明被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硫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问题得到圆满解决。11月中旬,太监们就陆续搬出了护国祠。八宝山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八宝山革命公墓从1950年开始建造,1953年完工。1950年12月,在第一期工程正在进行时,公墓就安葬了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任弼时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