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8期
寿命长短与生活贫富
作者:容小翔
我国各省、市的富裕程度不同,人均寿命便出现明显差别。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广东、辽宁、山东等省,1981年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而边远地区几个经济落后的省,人口平均寿命不到62岁,与经济富裕地区相差10岁左右。
在我国平均寿命很低的古代,生活相对富裕的人群(以思想家、医学家、文学艺术家及僧道等)能享高寿,而且在年事已高之时仍能在各专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如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分别活了73岁、84岁,唐代名医甄权活到103岁,药王孙思邈寿至102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寿命也在80岁以上。
医学研究发现,临时性疾病的发生率是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即生活贫穷者抵御临时性疾病的能力下降。低收入者在自尊心方面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疾病与劳累、压抑、人际关系压力、孤独感等消极特征上处于高水平。所以,他们抵御临时性疾病的能力较弱是不难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疗条件跟不上,则很容易由小病而酿大病,甚至死亡。
白求恩36岁时在自己的家乡加拿大患了结核病,深受其折磨。依他当时的经济能力尚不能承受治疗结核病的昂贵费用。他被迫自己用独创的方法:把自己患病的肺叶刺破,造成气胸,才使结核病菌没在全身扩散。再加上他自己的护理周到,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使结核病痊愈。他深有感慨地说:“富人患了结核病总能得到很好的救治,而穷人得了病就只好等死。”
如果是个平民百姓,患了像叶利钦总统一样的心脏病,也许早就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早巳去世。但叶利钦总统则可化险为夷。据医学专家估计,给叶利钦总统成功地做了手术之后,可使他像健康人一样,起码再活十几年。
具有丰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健康提供许多保障,为此也使得人们努力去争取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经济收人。
但是,是否经济富裕了就一定能健康且长寿呢?
在我国,1997年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身体健康与经济收入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虽然经济收入高的人群临时性疾病(像感冒、腹泻等)发生率低,但是,急慢性严重疾病的发生率是随收入增加而稳定、持续上升的。这是耐人寻味的。虽然这次调查未解释其中原因,但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自我保健意识缺乏所致。正如我国某位研究员在分析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原因时指出:“他们的保健知识仅达小学水平。”
像这种拿着教授的工资,却只有小学生一样的保健知识大有人在。他们虽然物质上已经脱贫,但保健知识严重贫乏。我国的知识分子、老干部都具有一种“忘我”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但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思想使许多人不能拥有和享受其应该享有的寿命,而是英年早逝,或者带病延年。我国曾数次对经济收人相对较高也稳定的知识分子做过统计调查,发现他们的人均寿命仅50余岁,比全国的人均寿命低10余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外,世界上许多富裕国家,像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2.5万美元以上,远远超过日本,但人均寿命却不及日本。
可见,经济收入是人们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科学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既能使经济收人有保障,又能保持身体相对健康,这才是成功的。人,应该最大可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回赠。不要轻言放弃奋斗,更不要盲目放弃甚至消极逃避现实。生活富裕了的人们,更要注意养生保健,以做到健康地生活或者尽可能地减少健康的损失而获得更大的事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