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8期

养生之道贵在养德

作者:骆景铭




  唐代著名禅师石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禅法的主旨以清净本心为上,力求识得湛然圆满之体。他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扩大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便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有关养生重养德的说法,并不始于希迁。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有“大德必得其寿”之说;与希迁同时代的孙思邈也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延寿”。清代石成金提出:“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寿命,避夭折。”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大量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那么,养德而成其大德,为什么最终对人体具有奇特的医疗养生功效呢?
  首先,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其核心是正确认识自我,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活在社会之中,德高者尊重整个社会的需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充满信心与责任感,互谅互助,宽厚待人;能够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在他们“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喜欢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主要来自脑部的内腓肽,这种天然的镇静剂将有助于他们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因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良好感觉,能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健全,使体内免疫球蛋白A和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增强,使血液循环流、神经调节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其次,德高者有善良的品性。他们正直,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他人着想,宁静处世,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势利所动,更不会为此而蝇营狗苟,敌意、仇恨、不友好、争论、恶意竞争等与他们无缘。而研究发现,心怀敌意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其冠状动脉也很容易被堵塞,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人们在使用语言沟通交流时,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人们在说话时,血压会升高,而在他们倾听别人谈话时,血压又迅速下降,这样便会取得一种平衡。而那些怀有敌意、仇恨的人,从来都不会对别人的谈话洗耳恭听,只是在寻找机会反驳别人,从而丧失了达到血压平稳的机会。这样,在经常戒备、处处设防中他们患了高血压,而血压又总是因为他们的不肯倾听而高升不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利。
  再次,德高者心胸坦荡,有良好的心境。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人对事都能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而那些道德修养差的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其胡作非为又必然导致作贼心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态,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功能紊乱,并可伴有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呼吸加深、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糖元分解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以此下去,会使人陷人心理危机之中,可出现心悸、失眠、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闭经及早衰。同时,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也更容易罹患疾病。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说不定在不久的一天,医生便会频繁地对你提出忠告:在注意营养平衡和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随时为社会、他人做一些好事,注意养德。强调养生必养德,更能促进公益精神,对社会进步产生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