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8期

最新破解衰老之谜

作者:沈农夫




  自古以来,追求长生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各主要宗教的吸引力都与他们宣示具有战胜死亡的独特法门有关。所以,很自然地,破解衰老之谜也同样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因为衰老正是人何以不能够长生、至终必然要死亡的基本原因。
  
  几乎所有复杂生命都会衰老
  
  衰老的征象十分明显:人超过一定年龄(譬如50岁),便会逐渐出现活力减退、筋肉萎缩、骨质疏松、血管硬化、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发病率增加等现象。这些征象可能会、但并不一定立刻导致意外、疾病与死亡。但无论如何,人的寿命期大约只有125岁,届时的“老死”不可避免。而且,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复杂生命(例如具有真核细胞者)都一样会衰老。甚至在培养液里面的胚胎单细胞,或者酵母菌细胞,经过多个世代分裂以后,也都会“衰老”而不能继续繁殖。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诸如亚米巴菌那样的原始单细胞生物。所以,衰老是所有高等生物的共同命运,但它到底是怎样一种过程?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未有定论。不过最近30年间,对衰老过程的了解已经取得极大进展,对此作一简单介绍。
  
  一是“活氧类物”的危害
  
  衰老机制中最广泛也最重要的,首推生化反应链中所产生的各种氧化剂,亦即所谓“活氧类物”,诸如氢氧基、过氧化氢等所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它对细胞内各种结构组织的破坏。
  这种危害的重要性可以从多方面看到。例如,细胞中的线粒体是“能源工场”,但同时又是“活氧类物”的主要“产地”。从多种生物的长期研究得知,加速新陈代谢,亦即是大量耗氧以产生能量(因而连带产生大量活氧类物),会缩短生物的寿命;反之,限制进食和热量消耗,或者进入休眠状态,则可以显著延长寿命。同时,细胞中有一套清除“活氧类物”的防御系统,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剂,在实验中,倘若压制产生抗氧剂的基因,会导致细胞提早衰老;而且,可以证明这是由于线粒体中的DNA分子结构受到活氧类物破坏而发生变化,功能受损而来。
  
  二是“端粒”的问题
  
  在“活氧类物”的危害之外,染色体的端粒(收缩)也是衰老的普遍原因。长条状染色体末端的“封顶盖”称为“端粒”,它的作用有如文章中的句号,也就是防止不同染色体在末端有粘结,因为那会改变基因库的结构与功能。然而,细胞每分裂繁殖一次酶,其染色体端粒便自然会缩短,因而必须通过端粒的作用来加以修补。但这修补并非十全十美,所以随着一代一代的细胞分裂,端粒会不断收缩,由是染色体的粘结和随之而来的断裂、易位等情况也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整个基因库的混乱、失序。
  现在已经有证据清楚显示:端粒收缩是细胞衰老的特征,由是而导致的基因库之不稳定,则是产生癌症的重要原因。例如,对成人而言,在不断分裂增生的表皮层部位,诸如乳房、前列腺、肺、大肠等等,癌症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癌症84%左右;但对尚未经历多代细胞分裂的儿童而言,则恰好相反,表皮层癌只占9%。此外,由于肝细胞大量毁灭与更新所引起的肝硬化,往往令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以下,而同时也会导致肝癌。
  
  三是影响寿命的特殊基因
  
  藉着对可以快速繁殖的“模型生物”,诸如美丽新杆虫、酵母菌、果蝇、老鼠等等的详细研究,上述两类衰老原因的运作机制已经逐步得到阐明,其极度的复杂性亦开始显示出来。同时,我们发现,除以上两种基本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影响寿命的机制。例如美丽新杆虫的嗅觉神经细胞所产生的特殊信号分子会加速衰老:缺乏嗅觉的杆虫变种不但可以“正常生活”(但显然缺乏在自然环境觅食或避害的能力),而且寿命显著延长。又例如,生殖荷尔蒙也会加速衰老:杆虫去掉生殖细胞后,寿命会延长4倍之多;迟产卵的果蝇变种特别长寿,早产卵的则短寿,等等。在果蝇和老鼠中,还有某些具特殊功能的个别基因会加速衰老,因为部分丧失此特殊功能的变种,寿命会显著延长。但这些特殊基因到底如何引致衰老,却还不很清楚。
  
  四是繁复的衰老机制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的衰老有共同基本原因,即氧化剂的危害与端粒的收缩,这可谓是“与生俱来”,亦即根源于高等生物最基本功能(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问题。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高等生物虽然已经发展出克服这些问题的机制,即抗氧剂系统以及端粒酶的修补作用,然而,它们并非完美。所以,衰老的继续存在,反映了通过进化而出现的高等生物,还未能完全解决其结构上的基本缺陷。至于个别生物的特殊衰老机制,基本上亦是同类现象,只不过其所反映的缺陷是特有而非普遍的罢了。
  从这个观点看来,生物之必然衰老,和汽车、飞机最终免不了由于损耗、磨蚀、金属疲劳而报废,是十分相似的。但两者也有基本分别。
  首先,生物复杂得多,所以衰老机制也繁复得多。因此个别生物体的寿命期有相当大的随机分布:人的寿命期的平均数是125年,个人寿命期则从百余岁到140岁都有。
  其次,进化过程所产生的“选择压力”倾向于保存物种,而非个别生物。所以生物个体结构与功能并不一定朝着克服衰老的方向发展。许多生物的衰老信号是由其生殖活动触发的,有些生物(例如某些蜘蛛)在交媾后迅速死亡,所反映的正是特殊物种延续策略。况且,生物的实际死亡,绝大部分是由于环境恶劣、意外、弱肉强食等外在原因,而并非由于衰老,所以预期寿命远低于寿命期。
  
  真正的长生是否可能
  
  人的寿命期在过去十万年大体未曾变更,预期寿命则从古代的20—30岁增加到目前发展地区的75—80岁。所以,在人类出现之后的绝大部分时间,自然进化对克服衰老机制的改进助力是不大的。另一方面,在深海中某些有漫长历史而又没有显著天敌的生物,例如深海巨鱼和北美洲龙虾,则没有显出衰老现象,这可能是上述现象的反面,即当自然选择的确对衰老问题发生作用时,寿命期会大大延长。
  所以,现代科技纵使能克服诸如癌症及其他衰退性老年病,也只能把人类寿命期提高到它的自然限度,而对衰老则仍然无能为力。当然,人和人体不必等同,也许在未来,人体器官替换会变得像汽车更换部件一样方便,从而使人类逃过衰老大限。然而,真正的长生很可能意味社会的停滞,乃至进化之终止,那到底是否人类之福,恐怕还是个大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