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9期
防猝死,要从中年开始
作者:紫 蛟
专家们说,中年正是好时光,但也是最糟的时期。调查资料表明:猝死在51~55的人群发生率最高,46-50和56~60岁的两组人次之,即以中年人为主,60岁以上反而减少。这可能由于中年人冠心病的病程短,他们的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
近年来,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震惊和重视。一些科学界、教育界、艺术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倏然消失,急匆匆给人生画上了休止符。早在1990年5月,才华横溢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刚刚走完人生48级台阶就撒手人寰。追悼会上,众多的挽联、挽幛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其中共青团的挽联是:“声声天籁袅袅余音人间早谢名花,遍地春花顿化作哭诤友万锤情泪;片片红霞皎皎白羽田野永留希望,万元一曲怎买来人民如许痴情。”5月2日,他的女儿鸾鸾写了这样一段话:“凌晨1时5分,爸爸你真是永远走了吗?……爸爸,我爱你,可我从来没有说过,好后悔呀!”这情景,一方面令人感伤,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索。
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许多方面的资料都表现,目前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现状十分堪忧,与全国人均寿命68岁相比,他们的平均寿命要短整整10年。在死亡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中,死于中年者占61.4%,40~50岁是他们死亡的高峰期。据某大学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比老年知识分子高3倍。
卫生部曾在全国26个省市进行的我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的调查表明,在中年知识分子的死因中,癌症居榜首,其后则为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病。
科学家的调查资料表明,不良的工作和居住环境,空气和水源污染,常常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神经紧张、心理上有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他们往往工作时间过长,生活不规律,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过度,集体超负荷,缺乏必要的运动、娱乐以及睡眠不足等;有的人有各种精神创伤、消极情绪;不少人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都有可能促发恶性肿瘤。
其次,心血管病居中年死因的第二位。中年人的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肺原性、贫血性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而不可等闲视之。
据统计,因消化系统疾病夺去生命的中年人为数不少。这可能由于中年人的肝、胆、胰、胃、肠等消化器官的炎症疾患增加之故。饮食不规律、营养情况差、不重视饮食卫生、嗜酒等因素,都会使中年人易于罹患肝炎、胆囊炎、胰腺炎、溃疡病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不及早发现和治疗,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此外,中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据国外资料,美国35~55岁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冠心病、癌症、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炎,与我国的情况大致相仿,只是美国人的心血管病比我国更为突出,恶性肿瘤病死亡率比我国稍低。但按照我国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在不久的将来,心脑血管病也会居病死率的首位。
在以上的这些死亡因素中,猝死都占相当大的比例。
要健康长寿,就一定要重视防猝死。而防猝死,一定要从中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