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0期
分龄养生
作者:雪 生
少小养生,重在日常合理护养
人生从小到成年,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充实,气血未坚”,机能和功能都比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难以自消,加之父母爱子心切,超其腹受所限,一味充填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热量等精致食物,造成脾胃失调,护养不周。合理的护养是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日常护养切不可溺爱偏食,以致营养比例失调。少年慎补,这是原则;滥用补剂,势必留患,为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埋下隐患。儿时养生,关键重在调脾胃,脾胃一病,百病由生。平日护养,宜针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适时采用“以通为补”之法,通泻积滞浊物,加快“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的循环。俗话说,“少时健,中年壮,老年寿”即是此理。由此看来,从小养生是延年益寿的基础。
入到中年,护好“精、气、神”二窜
首先要讲究合理的营养;其次须节制房事,养精护元;第三要调情怡性。人步人中年,气血方刚,火性上炎,稍有不遂意愿之事,轻者心情郁闷,气滞胸中,重者暴怒伤肝,实为情志致病的大害。此阶段养生,要重心神调节,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年老体衰气血虚, 适当调补最重要
老年脏腑功能日趋减退,体内气血津液及其他精微物质的转化也随之减少,出现行动迟缓、视物昏花、齿落发稀等衰退症状。根据这一系列生理变化特点要遵循十二字诀:食宜烂,慎风寒,常运动,心欢快。
食宜烂——花甲之年,齿落稀疏,咀嚼机能日减,脾胃功能低下,不能食生硬黏滑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食滞胃皖。常食稀粥,不但容易消化,若辅添甘补之药,实为补养胃气之最佳方法。平日煮饭中的米汤,具有滋养五脏、生津止渴之效。医圣张仲景治病常乐于用粥养胃以助药力,其他常用药粥如:红枣粥补中益气、滋气养血;胡桃肉粥补肾纳气、平喘壮阳;莲子粥养心健脾、利湿安神;百合粥滋阴润肺;杏仁粥避寒逐邪;生姜粥通阴化气、温胃散寒;羊骨粥强筋壮骨、温通血脉。总之粥的做法很多,根据不同体质需要,配其所需之药,可取相得益彰之效。
慎风寒——耄耋之年元气渐衰,易受六淫侵袭,尤以风寒为甚。寒冷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使老年性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加重。寒冷还可以改变周围血管的阻力和弹性,增加血液的黏度和微细血管的脆性,促使心脏病的复发。因此,未病先防,防寒保持冬温夏热是老年人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
常运动——生命在于运动,生生不已、新陈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运动锻炼可以起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舒利筋骨、平衡阴阳的作用,是老年人延年益寿的“良方益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量力而行,切勿超其限度,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静气功、八卦掌、太极拳等为主,辅以按摩导引术,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使五脏六腑气血犹如喷泉流注百脉,此乃养生的重要法术也。
心欢快——心情愉快是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心情忧郁、惊慌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可使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早衰。古代医家、道家、佛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就是要调摄精神,重视心理卫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采用合理的保健方式,可以实现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