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0期

颐养三题

作者:沙 平




  以“勤”养生
  退休的老人,大多数都是以休闲度日。但若“闲”得太多,往往会觉得闲极无聊,甚至还会闲出病来。与其以“闲”养生,何如以“勤”养生?以下诸“勤”,在生活中不难做到,却对养生大有裨益——
  勤学习。学习不仅可延缓心理老化,同时还能开阔眼界,推迟大脑衰老。学习内容可按各人的爱好自拟,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津津有味,平添生活乐趣,有益身心健康;还应该多学习些保健知识,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对一些身心疾病可以用来进行自我预防与自我治疗。学习着,生活就会是美丽的。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鲁迅有名言曰:“我倘能生存,我仍将学习。”均值得我们效法。
  勤思考。既勤于学习,又能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勤于思考,以利运用,则为最佳。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发达。专家对16世纪以来欧美最爱读书的伟人加以研究后,发现其中寿命最长的是发明家,平均年龄79岁,这足以说明思考与长寿的因果关系。
  勤梳头。梳头能刺激脑部穴位,按摩经络,滋养气血,调节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经常梳头可保持头脑清醒,白发晚生。女性的寿命长于男性是否与勤梳头有关?有此可能。
  勤交谈。多交朋友,并常和朋友、他人交谈,可排除孤独苦闷感,心情愉快则利于健康。
  勤散步。在所有的运动中散步最适合老年人。“每天万步走,能活九十九”。若能养成天天散步、每天行走不少于三公里的习惯,既散了心又健了体,何乐而不为也?
  养生三“度”
  颐养天年,也有不同的档次和境界,窃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度”——
  苦度。孔子称赞颜回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这种安贫乐道,能从清贫的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到生活乐趣,无疑体现出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我们社会中,尚有少数“弱势群体”,处于这一群体中的老人,此乃最宜效尤。若能把它从不得已而为之化为自觉自愿而为之的颐养观念,则无疑大有利于健康长寿也。
  安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衣食不愁,儿女们还算孝顺,这是大多数退休老人都能具备的条件。有了这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许多老年人就都“知足常乐”起来了。于是,人们就在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中“安度”晚年!然而,这种晚年生活决不是美满的、高档的。因为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安于现状,惯享清福,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恰恰是产生老年性痴呆症、心脑血管等老年性疾病的温床,乃长寿之大敌。
  乐度。这是颐养天年的最高档次和境界。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中的确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只要物质生活能有保障就应该知足了,但在精神追求方面则应以“不知足”为佳。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活在世界上首先是要活得有点精神气儿的。如果能够老有所学、老有的为,保持“生命不息,学习不停,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则可达终生的“老有所乐”矣。这样的老人,实践证明往往都是长寿的。
  处世自如养天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新近提出的人体健康的新概念是:人的健康包括肌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精神健康有人将它归结为三良好: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良好中,窃以为处世能力至关重要,它既反映了人的个性,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对老年人而言,就是要能够处变不惊,处世自如,随时随地能够保持心态的平衡,这样,颐养天年则可收长寿之效。
  当年梁启超曾题赠冰心诗曰:“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意即:世事的沧桑变化在所难免,即使这种变化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但睡上一觉做一个梦我就把一切烦恼全抛九霄。如果人生处世能达到这种境界,自然可期长寿。试看:冰心一生淡泊名利,慈善为本,尽管1957年丈夫就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连她这七旬老人也没逃脱被批斗的厄运,长期被罚打扫厕所,但她却处世自如,并且后来成了“世纪老人”;原北大校长马寅初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却遭“全国共讨之”的厄运,从此一直身处逆境,但他却居然能道出这样掷地有声的名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正因有此大度量,他依然是寿高百岁……
  而今改革开放,社会正在剧变,不稳定不平衡的事太多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工作、事业、家庭生活以及意外事件,都会给人带来冲击,最易引起心理异常。因此,稳定自身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世事沧桑”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心事定”,即任何时候都能以泰然自如的“不变”心态来应付世事的“万变”,却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处世达到这种境界,也就等于拥有了健康长寿的良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