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0期
文明生活三不劝
作者:鹤 松
先说劝饭。劝饭的行为在家庭里有,在待客的场合更为多见。我想,其起源大概同中国过去生产力低下、食物不足、常常不能果腹有关,也同中国人爱客气有联系。本来食物就不多,再一客气,肚子就要受委屈了,所以便产生了劝饭。在家庭之中,晚辈劝长辈多吃一点,还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在招待客人时,主人为了表示热情、大方,甚至阔绰,常常一再劝客人多吃一点,或者把好鱼好肉夹到客人的碗里。客人推辞,主人有时还要假装生气,劝饭变成逼饭,这实在是要不得的。吃饭,应该随其所便,人家愿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对客人不太了解的菜肴主人作些介绍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能摆出非要人吃的架势。无论老幼,饭以吃到适度为好,老人更要只吃个七八成饱才对身体有利。俗语云:“一口吃伤,十天喝汤。”不少老人只要多吃一口饭就会肠胃不适,难受好长时间,何况一再劝饭,多吃的就不止三五口,那会难受多长时间,有的甚至还会因此闹出病来,这岂不是事与愿违,好心没得到好结果。
再说劝酒。酒这东西,比较复杂。许多情况下,少了酒便不会有那种热烈的气氛,所以,适当地劝酒,确不可少。“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相聚,“劝君更进一杯酒”,可以增进感情,但也要适可而止。生意人交往,宴请上司和上级官员,喝酒便具有浓重的功利色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就是表现之一。这种场合的劝酒,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只有将对方灌晕、灌倒,自己或团体的某些私利才能实现。这种劝酒,已成为一种公关手段,甚至就是引人入彀的钓饵。酒喝多了,便要酒精中毒,轻者面红头晕,重者极度兴奋,行为不能目控。由于醉酒造成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曾见报道,有位女性为单位公关饮酒过量猝死于餐桌下;有几位领导干部酒后入厕竟相继掉入丈多深的茅坑中淹死;有位小伙子帮朋友布置新房,完事后喝酒过量路上与人发生口角动拳把人打死而被判死刑……真是五花入门,举不胜举。老年人在家中饮酒,晚辈也不要劝酒。年老体弱,不胜酒力,酒喝得稍多一点,都对身体不利,喝得过多,常会发生不测。对老人,敬酒是必要的,但喝多喝少,一定要随人之意,点到为止。
最后说说劝烟。吸烟,是一种陋习;劝烟,就更是陋习中的陋习了。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皆知。自己吸烟是害己,本来就不对,劝烟是以烟加害于人,就更是错上加错了。过去,男人们外出办事,是不递烟不开口。有的人在别人没递烟前,一脸乌云,别人一递烟便立即阴转晴。你看,一根烟在他的心中有多重的份量。发达国家的有教养者吸烟前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决不会去死乞白赖让别人吸烟。不少人把劝烟看作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应该说,不劝烟才是尊重人的表现。
“三劝”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风俗底蕴,改变起来并非易事。只有社会风气彻底发生了变化,“三劝”才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根基。人人都能自觉地做到“三不劝”——不劝饭、不劝酒、不劝烟,才标志着我们的社会真正文明了。
建立文明生活方式,劝君从“三不劝”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