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1期

把握阴阳精神乃治——创建平衡医学疗法机理初探

作者:王承鳌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驱利化,价值观念的物欲化,出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唯利性、资本积累的投机性、资源开发的盲目性、人与自然环境的非协调性倾向,从而导致成人们“社会心理”疲劳的困惑态、心绪浮躁的失衡态和生理气机的病患态。由于人们对唯药万能的依赖性很强,又出现只重“药疗”而忽视“神疗”的医药商业化趋向,即只崇尚药物的客体疗法,而不注重“人体自有大药在,机体具有能量场”的主体疗法,去充分利用人体自动康复机制的巨大生命“能源库”,长期在“是药三分毒”的化学性药物治疗效应的副作用下,这必然导致人类处于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分析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人们对自然力、社会力、精神力之间的平衡力缺乏科学理解,对“心力”既能致病又能治病的免疫力缺乏科学理解;不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主客观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和与“天(宇宙)、地(地球)、生(生物界)、人(人类)”应保持一种共生同运的伦理价值原则;更不懂得人与自身的心理、生理、营养、气血、酸碱等体内机能的自动平衡机制的调节原理,即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都必须按一定规律有序运行,身体各系统、各器官机能必须处于最佳平衡态与内外环境保持统一态。一位智者说得好:“病,是平衡的破坏;病愈,是平衡的重新获得。”
  处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日,医学两大系统中的诊断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滞后的治疗技术之间倒形成畸形化发展,却出现了人体“七情”致病的心身疾病等疑难杂症的大幅度上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反复证明,人体自然衰老和各种患病率显著增高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生理、心理与外界环境失去平衡所致。固然,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但养生健身的活力更在于平衡,实现运动和平衡的活动的统一,这是生命活动包括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
  就“平衡医学疗法”涵盖的丰富内容看,它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上的心理平衡、生态环境医学上的环境平衡、饮食营养学上的营养平衡、生理卫生学上的酸碱度平衡、健身运动学上的动静平衡、益气养生学上的气血平衡等诸方面阴阳平衡机制、机理、病理的平衡研究。本文着重从把握“阴阳平衡疗法”的健身医学进行探微,以引导人们从哲学的高度确立平衡自我、顺应自然、协调环境的智慧心理机制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宇宙观,坚持以回归自然为核心,以养生平衡论为主导,以挖掘发病根源为目标,掌握利用人体阴阳平衡功能这种天然防御疾病的机制与巨大潜能,使人类“自我健康工程”从“心力免疫”这个健康本源上得到重构和有效开发,以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的千古之愿。
  所谓“阴阳平衡”,指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是由脏腑阴阳调节、经络调节、气血津液调节、主机升降出入调节的机能互动效应与肌体的自动防御机制和外界环境不断平衡协调的结果。中医把人体内部各种互相制约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面,认为阴阳在相互自然消长的生克运动中保持相对平衡,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阴阳失调,各种相互制约的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发病。阴阳平衡是人体生理健康态的表现,阴阳失衡是病理状态的表现,阴阳二气的运动与平衡,是万物俱皆发旺之根源。《黄帝内经》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又曰:“上古自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此其道生。”“把握阴阳”,这是历代医家治病“务求其本”的总则,“本”,即阴阳也。正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中医强调“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就是着眼于调整阴阳平衡这个根本。所以阴阳学说是中医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最基本的理论,临床是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故此,阴阳学说也正是创建“平衡医学”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理论。
  “阴阳”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一切具有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事物的辩证法则,是说明事物矛盾统一、消长转化规律的科学。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界事物的属性来理解,例如:就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就昼夜而言,白天为阳,夜间为阴;就四季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就男女而言,男为阳,女为阴;就呼吸而言,呼气为阳,吸气为阴;就脏腑而言,五脏为阳,六腑为阴;就疾病的虚实而言,属实热疾病为阳,属虚寒疾病为阴;就机体的表里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大干世界而言,美善为阳,丑恶为阴。总之,凡是外在的、光亮的、上升的、主动的、兴奋的、活动的、生长的、温暖的、功能的属阳;相反,内在的、黑暗的、下降的、被动的、抑制的、沉静的、减少的、寒冷的、物质的属阴。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它们是互相颉颃、互相作用、相互转化、不断出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之中。
  恩格斯说:“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的生理现象,诸如同化与异化、吸收与排泄、酶的生成与灭活、酸碱的产生与排除等等,都是在对立统一中保持着相对平衡,从而使体温、血糖、血脂、血液酸碱度等体内环境因素相对稳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围。祖国传统医学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来概括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并精辟地总结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千古秘诀,强调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平衡协调,对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意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若违背阴阳协调的原则,妄施阴阳,轻者疾患缠身,重者损伤性命。但必须明确,人体内的平衡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示:“没有任何的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在人体内部,每一瞬间都处在自行产生与自行解决的矛盾之中。所以,恩格斯还指出:“生命,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在于: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这充分证明,生命活动是在人体运动的相互联系中构成的动态平衡。无论是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血管内的推力与阻力、体温的产生与发散、免疫反应中的抗原与抗体等等,都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如果兴奋与抑制绝对平衡了,那就既不兴奋又不抑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还有什么生命价值可言。中医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说生命在“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中,才维持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因此,中医治病从根本上讲,就是调整阴阳的偏衰偏盛,治疗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补偏救弊”,即帮助人体在自身的运动中克服损害和代偿失调的功能,实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促进“阴平阳秘”,以恢复和保持阴阳正常的相对平衡态,即机体的最佳功能态。所以,养生之道万千条,平衡之法最紧要。
  通过浅析“阴阳”之道,再联系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太极拳”。健身功法的调病机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的巨系统,它是靠体内的意识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有序化调控来维持机体运转的。人体本是一个由阴阳二气相对平衡而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二气都过盛,也会导致疾病。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合则为邪气。”由此可见,病气(邪气)与正气是“一物二形”。于是乎我们可以将阴阳平和之气称为正气,此时表现为身体健康态;阴阳不和之气称为病气(邪气),此时表现为不健康态。从中医阴阳学观点看,有病之人通过习练“太极功法”,就是以中医的“阴阳平衡论”为核心,用形神兼养、动静兼修、攻补兼施的功法,坚持以“三调”为治,从调节人体阴阳、经络、气血、脏腑气化功能人手,激发机体“扶正祛邪”的平衡机制,从而调节体内能量的交换与代谢的动态平衡,增长人体阴阳二气的和顺状态,强化“正气存内”,实现“邪不可干”,避免发生人为的“七情”干扰和自然的“六淫”侵害。因正、邪二气是互相转化的,所以古人谆谆告诫习练功法者要“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意思是说,要保持人体内阴阳二气平和,还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相协调。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明确指出适宜的生存环境是长寿的先决条件,顺天守时,才能尽享天年。老子这种观点,被《内经》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只有适应自然,才能长久不遭病害。
  因此,传统医学强调人体节律与体外环境、四时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密切相关性和相适性,即平衡性,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之术,习练者要特别把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体验,这是养身健体的总原则,是符合现代医理的。由此论证,运用阴阳平衡学说的中医原理,从自然的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内的心态环境平衡的关联中,以“养身之道,气纳为宝”的气学理论为基础,以开发人体的自动康复机制的生命本质特征为依据,提出创建“心治为本”的“平衡疗法”的全科新医学模式,是探索中华养生之道,即动养、静养、乐养、节养、防养、志养等“六养”之大成,是拓展新世纪医学新天地的治本之路。故此,笔者呼吁:创建“平衡医学”,即“人类健康本质学”,是使人体能量系统在动态顺应中实现均衡的科学,应当应运而生,大胆探索,愿它成为解除现代人类健康危机的大众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