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1期
王老伯得的不是“小中风”
作者:王润华
眨眼间一个月过去了,王老伯的儿女渐渐发现父亲有些变了。过去他总是乐呵呵的,喜欢逗孙子玩,晚饭时常喝上一盅,同孩子们说说街道里的事,现在变得成天闷闷不乐,少言寡语,饭量明显减少,对酒也没有兴趣了,有时还为一些小事情,和孙子发生争执,或发发脾气。儿女们送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根据老年人精神方面的变化,认为是因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早期老年性痴呆,便给了一些药。又过了几周,王老伯的精神更差了,常昏昏欲睡,接着发现他右手不能持筷子,用汤匙也不灵活,总是把汤泼在桌上,右口角挂着口水,右脚拖着走路。看看父亲这副样子,儿女们着急了。说来也巧,一天晚上孙老伯来看望王老伯,见状大吃一惊说,莫不是小中风了。次日到了医院,医生问起病人是否跌伤过,孙老伯猛地想起两个月前的事情,于是把王老伯当时摔一跤的情况详细描述了一番。孙老伯的一席话救了王老伯的命。医生根据受伤史将王老伯转到脑外科,还作了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即收留住院,不久便作了手术。手术后一周,王老伯很快恢复了健康,现在,他又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呢?这要从脑膜说起。人的大脑娇嫩柔软,富于血管,外面有一层结构致密、质地坚韧的硬脑膜,起保护脑的作用。硬脑膜的外面是坚硬的头颅。头部受伤后,血管破裂,如果血块凝聚在硬脑膜与头颅之间,就形成硬脑膜外血肿;如果血块凝聚在硬脑膜与大脑表面之间,则是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依病程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三天之内称急性;三天到三周为亚急性;三周以上为慢性。
据估计,至少有l/2以上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余下的多是40—60岁的壮年人。因为人过了50岁,脑子就开始渐渐萎缩。脑子的体积缩小了,而颅腔的容积却不变,所以颅腔的空隙就增大了。这时,如果头部受到撞击,即使是轻微的震荡,也可由于脑在颅腔内移动度比较大,脑表面就容易碰伤,静脉容易撕破,特别是一些在大脑表面汇集到矢状窦去的大静脉(桥静脉),最容易撕破出血。这段静脉又正好在硬脑膜下间隙内,一旦出血,硬脑膜下积血便形成。积血不多的情况下,因颅腔空隙增大,血肿没有压迫脑组织,受伤后就不会出现多少症状,有些少量出血可以自然吸收,自行痊愈。出血量较大的,血块聚在一起不易吸收,过了2—3周,在血块周围形成一层包膜,包膜内血块逐 南宁 主任医师 吕斌渐被分解液化,使硬脑膜与脑表面之间出现一个有包束的血肿,这血肿的包膜不断机化,并吸收液化的血液,使血肿逐渐缩小。但是,另一方面,贴在硬脑膜上的血肿包膜,因富有毛细血管,且很容易破裂出血,使新鲜的血液进入血肿,与陈旧的液化的血液混在一起,增加了血肿的体积。如果包膜机化的速度大于毛细血管出血的速度,血肿最终可以完全机化痊愈。反之,若出血的速度大于机化的速度,则血肿就会不断扩大。当血肿体积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于是就产生了王老伯出现的一系列病症,严重的可因血肿过大造成“脑疝”——脑部占位性病变引起的一种危象——压迫神经中枢,导致死亡。
据一些专家的分析,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病人,在临床表现上有些区别。60岁以下的病人因脑萎缩不严重,颅内空隙较小,血肿形成后以颅内压力增高的表现为主,如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而缺少脑功能障碍的表现。60岁以上的病人,因脑萎缩较显著,颅腔内空隙较大,血肿形成后对脑的压迫较轻,但又因其动脉硬化的程度较青、壮年严重,故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因而多出现精神一神经症状和脑功能障碍的表现。王老伯就属于此类。
引起硬脑膜下血肿的外伤往往很轻微,病人都不太介意,同时老年人又多健忘,常常不能提供头部外伤的病史,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不少老年人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会被遗漏,或误诊为“老年性痴呆”、“小中风”、“脑血管意外”等,直到死后作尸体解剖时才真相大白。
对有颅脑压力增高表现的病人,如果近几个月内头部有外伤史的,一般很容易想到这种病,诊断就比较容易。对以精神一神经症状为主的老年病人,若近几个月内有外伤史的,要想到很可能是这种病,有些老年人即使提供不出外伤病史的,也要警惕这个病。CT检查是目前确诊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最可靠和最安全的方法。如果遇到上述病人,怀疑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性时,应及时做CT检查。
据国外一些统计,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为1.5-2人/l 0万人/年,按这个比例,上海1000万居民中,每年要有150-200人发病。考虑到这种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那么,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就相当高。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我们遇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病人也会增加。但是,事实上医生每年诊断出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并不多。我们估计,至少有V3的病人生前未能得到诊断,他们很可能被隐藏在老年性痴呆、小中风或其他脑血管意外等的诊断之中。
然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预后甚佳,用外科手术完全可以治好。手术也很简单,只要在血肿所在的相应颅骨上钻两个孔,放出积血,就能解除病症,恢复健康,保全脑功能,使病人重新投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