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药圈
作者:王廷兆
洋舅母探亲引出的话题
不久前,在加拿大某大学任教的表舅一家回国探亲,在辞行的宴会上,洋舅母突然对我说:“你是大夫,你们北京市能够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什么还把自己当成‘东亚病夫’?”我听了不由一怔。见我不解,洋舅母接着说:“你看,在这里,吃的是保健药茶、保健食品,用的是药物化妆晶、药皂、药物牙膏、药卫生纸,穿的是保健内衣,进餐馆吃的是药膳……好象谁都离不开药。”我仔细一想,何偿不是如此呢!
时下,从儿童到妇女到老人,从普通百姓到工薪阶层再到大款,吃的、穿的、用的、睡的,具有保健功能的各种日用晶、食品比比皆是。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曾对北京一家百货商场出售的生活保健用品进行过调查,发现有246种商品里加有药物。有关部门对全国14个省的调查表明,“加药”的饮料、糕点、糖果、酒类等食品多达743种。
且说药物牙膏就种类繁多,有的自诩能抗菌消炎、止血止痛,有的宣传能脱敏,有的介绍能除锈,所含药物有草珊瑚、两面针、金银花、蒲公英、止血环酸、氟化纳、氟化锶、磷酸盐、蛋白酶、淀粉酶等等。其实,刷牙时通过牙刷的清扫和牙膏中的清洁剂作用,可以有效地除去食物残渣以及产酸菌、斑釉菌等,而牙膏中的某些抗炎、抗过敏,、止血、抗酸、防蛀等成分,与牙齿、牙龈仅有几分钟的接触,随后即被完全冲刷掉,不可能‘发挥任何药理作用。 再谈保健食品。宣扬有“抗癌”、“抗衰老”、“延年益寿”,等作用的“疗效食品”可谓层出不穷。这些“疗效食品”中都加入了某些药物。据调查,加入的药物既有中药,也有西药;有的在同一种食品中同时加入中西药;有滋补药,也有常用药,甚至还有毒性强烈的药物。加入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当归、鹿茸、蜂皇浆、冬虫夏草、刺五加、川贝、海马、天麻、杜仲、灵芝、白芍、珍珠以及麻黄素、氨茶碱、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等200多个品种。其中加入人参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最为多见,如人参糖、人参麦乳精、人参奶粉、人参饼干、人参可乐、人参蜂王浆等。保健食品又以儿童为主要服用对象。某市对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服用各种保健食品的达75.9%,中小学生达90%。
由此可见,“加药”制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人形成一道道包围圈,真不知道我国究竟有多少人身体本无恙,时时不离药,未闻呻吟声,天天在吃药;更不知道“加药”制品给多少人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药毒”,无所不在的魔影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用药如下毒”,就连广泛存在于普通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只要使用过量,也能使人中毒,甚至致死。
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8年报告,我国每年因药物使用不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达250万,有19.2万人死于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竟达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临床医疗用药造成的不良后果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人类何能承受来自各方防不胜防的“药害”。
一位年方三十的女性,、因面部出现小斑点,到百货商场化妆品柜台买了一瓶祛斑露,用了三次后,不但斑点未褪,而面部却出现几处红色斑块,随后皮肤剥脱,弄得面目全非。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本来身体很健壮,后来孩子渐渐变得易激怒,出现便秘、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父母带着他辗转到几家医院检查,都找不出病因。最后,上海儿童医院的专家确诊为维生素A中毒。起因是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常给他吃“电视糖”,而“电视糖”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维生素A。
不久前,《健康报》报道,一个12岁的小女孩,乳房发育近似成年女性,经仔细查询,原来是女儿模仿母亲,并偷母亲的“丰乳霜”涂抹乳房所致。
此类事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试想,一种“加药”用品,一种“加药”食品在市场上销售,会导致多少人无疾用药、无病服药?长期接触药物或是服用药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生过敏反应。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存在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便容易发生过敏。有的人穿上一件药物内衣后突发哮喘,脱去衣服哮喘便不治而愈;也有的妇女用了药物卫生巾便周身奇痒,停用后痒感渐渐消失。二是降低机体抵抗力。人体的内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口腔、肠道以及妇女的阴道中都存在大量菌群,当滥用加有抗生素类药物的制品,不仅扰乱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症”,还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中医角度讲,人体有阴阳之分,加入某些中药的保健食品,不分对象地服用,其后果可想而知。三是造成药物慢性蓄积中毒。人体皮肤、器官经常接触某些药物,尤其是食用某种“加药”的保健食品,会导致这些药物不断在体内蓄积,严重者可造成脏器受损。特别是儿童,由于肝肾功能不全,解毒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就以“补钙”来说,现今铺天盖地的“钙”广告,五花八门的钙制品,似乎一个人从娘胎开始,直到老年缺不尽的钙。岂不知,过量摄人钙,不仅造成骨代谢障碍,还会导致心、肺、肾甚至脑组织钙化,酿成严重后果。 像躲避“毒品”一样运离“药品”
当今社会,与“药”结缘的人越来越多,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养生保健,追求健康长寿成了内在需求之一,各种保健用品、食品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二、由于防病保健知识的普及,许多人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科普知识,但也往往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地选用保健制品。三、各种保健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加之言之凿凿的广告宣传,特别是“明星”效应,使人们跃跃欲试,甚至趋之若鹜。
为避免或减少“药害”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除了技术监督、质检、工商、食品等部门严格产品审批、监督,对假冒伪劣制品查处外,关键在于广大消费者要增强“药害”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像防止“毒品”一样,时刻警惕“药毒”的侵袭。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慎重购买、使用“加药”制品。虽然绝大多数“加药”日用品、食品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明显危害,但经常使用甚至偶尔接触即能通过引发过敏或蓄积中毒导致不良后果。2、切莫轻信广告宣传。不少厂家、经销者为追求高额利润,往往迎合人们心理,以“加药”为手段,在“疗效”上做文章。虽然国家一再禁止在食品中“加药”,并限期取消“健”字号食品,但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仍到处可见,而且绝大多数产品的实际功用与广告内容大相径庭。3、切莫迷信保健制品。不可无病用“药”,不必无虚进补,因为只要是“加药”制品都有可能对自身健康招致损害,必须使用时,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