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不可忽视的人体“第三状态饥渴”
作者:沈农夫
’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考察统计,全世界有10亿—15亿人处于不同症状和不同程度的“第三状态饥渴”。考察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生命危机日益严重。最近我国召开了关于生命危机预防大会,政府希望加强对人的生命的保护,为此,对于第三状态饥渴症必须注意研究、预防和治疗。
无所适从的“皮肤饥渴”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类和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需求——触摸。在皮肤内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接触物体后产生兴奋,传到大脑而引起触觉。通过相互的身体接触和皮肤间的磨擦来满足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皮肤不可缺少的“特殊营养”。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皮肤饥渴”现象而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在夫妻性生活方面,蕴含于抚摸之内的性爱触觉是防治“皮肤饥渴”的重要手段。美妙的皮肤触觉是性生活和谐美满的伴奏曲、甜味剂。男女作爱集中在感官刺激上,抚摸,不但避免“皮肤饥渴”逐步接触到对方的躯体,也通过皮肤触觉进一步探索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双方都感到自己毫无保留地属于了对方,整个身心欢快愉悦,充分领略爱的真谛。
婴幼儿对这种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爱往妈妈怀里拱;哭闹的孩子一旦被妈妈抱起来,亲亲小脸蛋,马上破涕而笑;孩子睡觉时,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摇篮曲,会很快地进入甜蜜的梦乡。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触摸,而且需要周围亲人及小伙伴之间的互爱,从相互之间的玩耍嬉戏中得到心理上爱的满足。如果孩子得不到爱的抚摸,天长日久,就会出现“皮肤饥渴”现象,出现体弱多病、智力下降、食欲减退,性格变得孤僻、郁郁寡欢、烦躁好动、爱发脾气,行为异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一家孤儿院收容了大量弃婴,这些婴儿虽说不缺乏奶和营养品,但都哭闹不安、发育不良、疾病不断、死亡率高。研究发现主要是保育员少,孩子得不到及时地触摸。后来增加了保育人员,喂奶时抱着孩子给以触摸,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奇迹,孩子脸上有了笑容,食欲增加,疾病大大减少,死亡率下降。迈阿密大学触觉研究所的心理学家菲尔德在一次试验中观察到,每天触摸新生儿3次,每次15分钟,并活动四肢,10天之后,受触摸婴儿的体重比放在保温箱内喂养未接受触摸婴儿的体重增加了47%,睡眠、警觉性和活动性都有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孩子的这种感情需要,若能长期给予适当的满足,并随着年龄增长变换抚爱方式,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协调,并能更好地促进智力发育。另外,还能解除孩子的疲倦感及对某些事情羞怯的紧张感。
无能为力的“肌肉饥渴”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在漫长的“饥饿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而四处奔波辛劳,但这样也使身体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保证了体内能量出入平衡,从而增进了健康。但当人类进入“饱食时代”之后,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劳动强度越来越轻,也导致了“肌肉饥渴”程度越来越重,使得“现代病”、“文明病”到处滋生蔓延。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肌肉和骨骼组成。人体的肌肉分为三种:分布在内脏组织里的叫做平滑肌,组成心脏的叫做心肌,固定在骨骼上的叫骨骼肌。这些肌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收缩,收缩所产生力量的大小与肌肉的质量成正比。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休息状态的肌肉,每平方毫米只有30至85根毛细血管有血液流过,其余的毛细血管都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当肌肉剧烈活动时,竟有2000553000根毛细血管开放着,比静止不动时增加了近百倍。由此可见,运动使肌肉的血液供应、新陈代谢明显改善和加强。
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处于“饥渴”状态,带来精神不振、呼吸肤浅、心跳无力、食欲不佳、行动不便的后果。而经常坚持运动锻炼,则能使人体的运动肌群变得强劲和粗壮,肌块结实有力,心脏的肌肉也会变得坚实有力,平滑肌与骨骼肌及其他肌肉也会发育成长得更加完善。这样,肌肉“饥渴”的症状便会大大缓解,人体对环境的各种复杂变化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应变力、耐久力、抗病力等都会大大加强。
无动于衷的“视觉饥渴”
法国自我保健专家发现一种新的疾病——“视觉饥渴综合征”,其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的病因,是缺乏具体内容和丰富特征的“单调视野”。
众所周知,人的眼睛就像一个自动扫描器,每两三秒钟目光就要移动一次,而每移动一次总是要摄得某些具体的特殊“欣慰”的信息,否则,长久性视野单调就会出现“视觉饥渴”,甚至罹患“视觉饥渴症”。而许多现代建筑把同色、同形及同感的东西组合在一个平面或视野范围中,如大厦墙面成片清一色的瓷砖,一条街无数格式化的窗户。在这种单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会渐渐诱发程度不同的“视觉饥渴症”,其具体症状为:心情压抑、情绪烦躁、行为拘谨、身体疲乏懒散等。
法国专家发现,18世纪由法国航海到美洲的海员和劳工们,由于长期在海上漂泊,几乎人人患有“视觉饥渴”诱发的躁郁症、疲乏症和孤僻症等。同样,现今监狱中的犯人也容易罹患不同症状的“视觉饥渴症”。
无根无蒂的“性情饥渴”
江女士自23岁与前夫离婚步人“独身族”已近10年。女友赞曰:她的生活如诗一般,整天乐呵呵的,自由自在。但近来,江女士常发“无名之火”,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快乐,忧愁叹气,想发火,甚至难于人眠,躁郁失常。医生说:“导致江女士病症的是无根无蒂的:‘性情饥渴症’。”
家,尽管有令你心烦意乱之时,有婆婆妈妈、罗罗嗦嗦之事,甚至一场吵闹之后愤然出走。然而,当你真的面对解脱,无牵无挂享受单身自由之后,又会感到生活里似乎缺少了什么;尤其是独身女人,一旦感到自己如一片浮萍,心态就会倾斜、精神失落、孤寂又无处可附,并引起一些心理变化。如有的独身女人易怒、违逆、乖强、任性,对周围人要求过高;有的则精神恍惚、抑郁、伤感爱哭,孤癖、多疑等,造成记忆力减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独身者并非没有性要求,而是在性欲亢奋时竭力忍耐,久而久之罹患“性情饥渴症”,从而损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对此,“性情饥渴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一切较强的精神和物质刺激。发病时放下手头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去休息或参加文娱活动。家长和亲友在平时要对她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性爱婚恋疏导,启发她们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姻,树立治愈的信心。
无精打采的“精神饥渴”
难道精神也会饥渴吗?精神分析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精神欲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另一种是精神欲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于是罹患“精神饥渴症”。
心理学家认为,冷静地观察人们的行为可以发现其特点。遇到精神饥渴,心理机能正常的人通过自我意识调节和心理健康按摩等方法,可以不治而愈;心理健康程度较低的人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如下症状:性情十分浮躁、对待事物特别冷漠、人际交往显得日趋孤僻等;比较严重的则体现为行为上的自闭、精神意念上的疯狂和思维上的高度偏执。特殊情况时表现为社会偏差性行为,导致精神分裂症、攻击性强烈的歇斯底里、盲目的自虐自杀等症状。据统计,我国有1600多万精神病病人,其中精神分裂症780多万人,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13.47%。我国的自杀率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90年代的13.47%。90年代中期我国的自杀死亡率已经上升到22.2人/10万人。
精神饥渴病的主要成因是:①现代人拥有信息总量的匮乏;②人际交往过于边缘化;③长期缺乏爱抚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烦乱;④社会奉献的过于不足形成的性格孤僻;⑤从事创造性活动不够引起心理扭曲的宣泄不足。
防治精神饥渴的处方:
①经常浏览和翻阅图书资料,培养自己对信息微小变动的敏感,处惊不变,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走出封闭的圈子;
②加强人际交往,大力破除沉默是金之类的陋习,主动与人开口说话沟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充实社会生活内容;
③综合心理调整,学会自我心理分析,进行自我调节,关爱他人,实现人际关系正常化;
④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康德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工作。在遇到精神饥渴的同时,尽可能地对郁闷进行宣泄,说出自己的烦恼,实在过不去就不妨骂上它两声。若以创造性劳作治疗精神饥渴症则是更好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