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老年之真谛

作者:汪宝树




  古罗马有位学者西塞罗,撰有名篇《论老年》,书中说:“青年人希望,中年人奔忙,老年只有回忆利仿惶。”西塞罗68岁时被杀害,写此文只有50多岁,时年并不算老,故而尚未写尽老年人的心迹。
  老年的概念,古今解释不一。孔子认为,70岁进入老年,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余年未谈。汉代《说文》有“七十曰老”的记载。《文献通考·户口考》云:“晋以六十六岁以上为老,隋以六十为老,唐以五十五岁为老,宋以六十为老。”史书讲,从周代至清朝,官员皆70岁退休,而今,法定退休年龄,男人60岁,女人55岁,是谓现在老龄的界限,然而,由于现代人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人又将60岁以上者,划分为:60~70岁为低龄老人,70~80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
  老年人因历经沧桑,饱受坎坷,故而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这是易被人赏识的。而老年人又多了些古怪:有人饶舌话多,说来滔滔不绝,还自以为是,常常不管听者是否厌烦,有否异议;也有人沉默寡言,抑郁多思,或可因气衰懒言,或可担心言多语失,因此让人疏远;有人崇老,本身未老却常以老自居,以人称“某老”而聊以自慰;也有人惧老,自己年迈而怕人称老,似乎春意犹存而故作多情;还有人年事已高,风采依旧,应是生命在延伸;有人未老先衰,憔容悴貌,却是活力在短缩。
  老年人的生活,该是各得其所。老年人的心态,很难七色折射。老年人的个性,非一言能蔽之。但老年人的通性,却可概说几点:“记远不记近”,大概是往昔岁月印象深的事情多,近期生活印象深的事情少这一缘故吧。基于此,又形成“怀旧与叙往”。童年的故事,青年的波澜,壮年的磨砺,以及由此联系到的家境、社会的种种变迁,乃至新旧对比云云。还有“好吃与嘴馋”,有时让人误解为“老而没出息”,其实这也是怀旧情感的流露,想吃他知识与记忆里曾接触过的食物,似乎余味犹在。再有“好静与无为”,纷纭繁复的经历,在得与失的争夺之后’,需要化险为夷,体味几番人生中的“清静与无为”,乃属无常,无需质疑。
  老年丧偶,应再婚续弦,今已被养生学所肯定。然而,孔子曾有告诫:“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过,年老结伴,是基于生活需要,而非年轻人的欲意罢了。
  说到老有所为,还让人想起英国诗人乔·斯威夫特的名言:“聪明人用自己的后半生去纠正自己前半生的愚昧、错误和偏见。”倘能真的如此,该是老年人的最大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