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养德,则养生兼得之

作者:倪和一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为什么养生必先养德?乃因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主张,认为“大德必得其寿”。如果忽视德行修养,只求助于方术药物,绝难益寿延年。晋代养生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孙思邈也强调指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使服食灵丹琼浆,也无补于延年益寿。所以,他在《千金要方》中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名医孙志宏进而指出,如果不讲究道德修养,既不能延寿,也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卫生,首先必须讲究修德。他在《简明医彀》中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则祸极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至卫生一节,成为修德中事也。”
  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重养德的主张确有深远见地,体现了“身心合一”的观点。维护健康的要务,首先是强调品德修养。例如,追名逐利的精神枷锁不解除,脑子必难安宁,也必然加速衰老。经常做坏事的人,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的暗算或报复;大脑终日不得安宁,陷入紧张、恐惧、不安之中,种种不良情绪的压抑,能不生病?这就是所谓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长寿之人是如何修德养生的呢?毛泽东的养生之道是“文明其精神,墅蛮其体魄”;张学良的养生原则是“不记仇”三个字;冰心老人的养生信条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些长寿名人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人生,即使遇到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逆境,也能泰然处之,从而达到身体、心理、社会诸方面的综合平衡。